首页中医常识医案心得正文

几种小儿常见病的推拿治疗

小儿患病后一般情绪波动大,哭闹剧烈,拒绝口服药物及输液治疗。此时,中医外治疗法如推拿、贴敷、灌肠、濯足等往往能被患儿及家长接受。其中小儿推拿操作简便,无创伤、无疼痛、无副作用,通过在患儿身体一定部位和特定穴位上运用推、揉、运拿等手法,使其营卫调和、气血流畅,从而达到祛邪扶正、治疗小儿疾病的目的。以下几种简易手法,适用于对病情轻浅小儿的初步治疗。

  发热

风热型 推清肺2分钟,推清大肠2分钟,推天河水2分钟,捏大椎1分钟,掐合谷1分钟。

暑热型 推天河水3分钟,推补肾穴2分钟,揉二马穴2分钟,推六腑5分钟,推清大肠3分钟,掐合谷1分钟,掐少商1分钟。

  伤食型呕吐

推清胃5分钟,揉板门2分钟,推清大肠3分钟,逆运八卦3分钟。

  湿热型泄泻

推清大肠5分钟,推清小肠3分钟,推补脾2分钟,推上承山1分钟,推上七节骨1分钟,揉长强2分钟。

  穴位及手法

推法:用手推动在一条直线上。一般补法为向心性推,清法为离心性推。

揉法:以拇、食指指端或鱼际、掌根按住一个穴位,作左右旋转,为揉法。一般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清。

掐法:以指甲压刺某一穴位,为掐法。

  穴位

肺:在无名指掌面,从指根到指端,呈线性穴位。

大肠:食指桡侧赤白肉际处,从指根到指端,呈线性穴位。

天河水:在前臂正中从手腕到肘腕,呈直线性穴位。此穴位只向心性推。

肾:小指掌面,从指根到指端,呈线性穴位。此穴位离心性推为补。

二马穴:第四、五掌骨节之间的凹陷处,点形穴位。此穴位只可顺时针揉。

六腑:前臂尺侧,从肘腕到手腕,呈线性穴位。

胃:拇指根至手腕的赤白肉际处,呈线性穴位。

板门:大鱼际隆起最高处,呈点形穴位。向腕横纹处推为止吐。

八卦:掌心一圈,环形,顺时针为顺运,逆时针为逆运。

小肠:小指尺侧赤白肉际处,从指根到指端,呈线性穴位。

脾:拇指桡侧赤白肉际处,从指根到指端,呈线性穴位。

七节骨:尾骨端至第4腰椎,直线形穴位。推上即由下向上推。

承山:在小腿后人字形的凹陷处,呈点形穴位。推上即由下向上推。

长强:尾椎尖端与肛门之间,呈点形穴位。顺时针揉可升阳止泻。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阴虚水肿理论探讨

下一篇:间隙组织液说与疏通经络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