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医案心得正文

疏肝和胃治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的临床常见多发病证。其特点为病程长,易反复发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胃痛的常见病因有寒邪克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几个方面。陈宝贵尤其重视情志因素对胃痛发病的影响,他认为肝与胃木土相克,胃与脾表里相关。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若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日久化火,横逆犯胃,肝胃不和易发为胃痛。如叶天士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临床症见:胃脘胀痛,以胀为主,或攻窜两胁,或胃脘痞满,恼怒生气则发作或加重,嗳气得舒,胸闷叹息,纳呆腹胀,排便不畅,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治疗以疏肝和胃为大法,方选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药用柴胡、芍药、川芎香附陈皮枳壳甘草

方解 方中柴胡主散能升,长于舒展气机,疏解郁结,此外柴胡在方中还具有引诸药入肝之长;枳壳行气导滞,与柴胡相配,一升一降,舒肝和胃,消导壅滞;柴胡伍以柔肝缓急之芍药,调肝护阴,刚柔相济,相辅相成,既除芍药之腻,又缓解柴胡之燥,体用兼顾,互为制约;芍药合甘草,缓急舒挛,止痛和中;香附、陈皮行气疏肝理脾;川芎为血中气药,善于行散,开郁止痛。上述诸药共成疏肝和胃之剂。

加减 临床若见肝郁化火,气火上逆,则兼有头痛头胀,目赤口苦,急躁易怒,胁肋灼痛等症,可加丹皮、川连、左金丸;胀痛甚加延胡索沉香郁金;嗳气频作加旋覆花代赭石;腹中胀满加厚朴槟榔;胸中痞闷加佛手香橼砂仁瓜蒌等。

典型病例 患者李某,女性,54岁。主因“胃痛牵及后背痛3个月”就诊。患者3月来胃脘胀痛,伴后背痛、两胁肋隐痛,素心烦易怒,纳可,二便调。查体:腹软,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舌胖暗苔腻,脉沉细。胃镜示:浅表性胃炎,结肠息肉。诊断:胃痛,肝胃不和证。处方:柴胡10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枳壳10克,川芎10克,白术15克,白芍15克,半夏10克,沉香10克,山药15克,延胡索10克,川楝子10克,鸡内金10克,焦三仙各10克。水煎服,7剂。复诊:服7剂症状大减。又进7剂而愈。

按:依据患者胃脘胀痛,胁肋隐痛,心烦易怒,舌胖暗苔腻,脉沉细等症状,诊断为胃痛,肝胃不和证。治疗以疏肝和胃为法,以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加减,方中柴胡、芍药、川芎、香附、郁金、沉香疏肝理气解郁;半夏、陈皮、枳壳和中降逆,延胡索、川楝子理气止痛,白术健脾益气,山药补脾养胃,鸡内金助健补脾胃,焦三仙消积化滞,共奏疏肝解郁、和胃降逆之功。辨证正确,处方合理,故药后证减。效不更方,又进7剂而愈。

陈宝贵指出,《素问·举痛论》言:“百病生于气。”肝主疏泄,调理全身气机,故“善于调肝乃善治百病”、“见病先治肝,疏和为之先”(清·周学海《读医随笔》)。临床上胃痛发病与情志失常关系密切。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肝主疏泄。三者相互配合,则升降有度,纳化有常,共同完成饮食的受纳、运化、吸收等功能。若忧思郁怒,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则胃院胀痛;若迁延不愈,肝郁化火犯胃,则胃失和降,嘈杂吞酸;肝郁气行不畅,脾虚无力推动,日久气滞血瘀,痛有定处而拒按,甚则伤及络脉而出血。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古方八阵·散阵》,为疏肝和胃的代表方剂。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广泛用于胃肠道疾病(如胃炎、消化性溃疡、肠易激惹综合征等)、肝胆疾病、抑郁症、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大寒养阴阳之气暖身心

下一篇:间隙组织液说与疏通经络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