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塞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症状之一,最常见的原因包括鼻炎,鼻中隔偏曲,鼻息肉,鼻窦炎等。理论上来说,鼻塞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解决。
凡是影响到鼻腔的呼吸通道的宽狭的病变都能引起鼻塞。
常见的病变有:鼻腔肿瘤及息肉阻塞鼻腔的呼吸通道;鼻咽部肿瘤以及增殖体肥大;外伤后致鼻中隔偏曲;鼻腔的特异性感染的分泌物阻塞,如鼻梅毒、鼻白喉、鼻结核、鼻硬结症等;另外一种最常见的就是鼻炎鼻窦炎;鼻炎和鼻窦炎为什么会引起鼻塞呢?这主要的病变在于鼻腔的粘膜,起初鼻炎的鼻塞是由于粘膜的水肿而引起的,鼻道是固定的,如果粘膜水肿必然会减少呼吸通气道,粘膜水肿的情况下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随时着体位的变化而会出现交替性的鼻塞,哪边向下哪边不通气,随着病变的加重,粘膜由水肿逐渐变为肥厚,至此,鼻塞就逐渐成为持续性的了。到这个时候就是手术的适应症了。鼻窦炎的鼻塞主要是因为脓液的剌激致使粘膜肥厚。因为是鼻腔粘膜的病变,所以鼻涕吸不进去,擤不出来。
一、急性鼻炎的鼻塞发展很快,通常在数日内即达到高潮,一周左右可自行消退,可伴有发热,头昏等全身症状。急性鼻炎即我们平时所说的感冒。
二、慢性单纯性鼻炎多呈阵发性或者交替性,日轻夜重,常受体位影响,卧位时居下鼻腔鼻塞较重。点滴鼻净,麻黄素药水后鼻塞可以好转较长一段时间。
三、慢性肥厚性鼻炎多为持续性鼻塞,对麻黄素,滴鼻净不敏感,或者使用后鼻塞好转仅数分钟后,又很快出现。肥厚性鼻炎必要时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或者使用微波,激光等来缩小鼻甲。
四、药物性鼻炎为一般鼻炎经常点用麻黄素引起,表现为对滴鼻药物的不敏感,或者鼻塞好转的持续时间较短。此时应尽快停止使用此类药物。
五、过敏性鼻炎多伴有打喷嚏,流清水涕,鼻痒感,可常年性发作,也可以季节性发作。过敏性鼻炎的病人可以伴有哮喘,尤其是小儿。引起鼻塞的原因很多,比如鼻炎、鼻窦炎、感冒、过敏等,如果患者经过各种检查没有发现器质性鼻病变,而且使用各种消炎药后仍然长期鼻塞,说明鼻塞是过敏引起的。
六、萎缩性鼻炎可以伴有鼻腔粘膜干燥,鼻涕带血,痂皮多。
七、慢性鼻窦炎的鼻塞可以出现鼻腔流黄脓鼻涕,可伴有头痛,头昏,记忆力下降等,可以在感冒后出现长时间鼻腔流脓涕不好转。鼻窦炎可以和鼻息肉并存。
八、鼻息肉的鼻塞多为持续性进行性加重,可以单侧也可以双侧。可以有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出现。
九、鼻窦囊肿引起的鼻塞多为进行性加重,可以出现鼻腔流黄水样分泌物的症状。也可以出现头昏等。
十、鼻窦肿瘤引起的鼻塞多为进行性,单侧或者双侧,可以出现其它并发症状,如同时有鼻出血需要警惕恶性肿瘤的可能,如同时有耳闷,颈部包块,后缩涕中带血还要注意鼻咽癌的可能,但要到医院检查后才能确定。
十一、鼻中隔偏曲引起的鼻塞多为单侧,也可以为双侧,年轻人多见。多表现为持续性鼻塞,可有鼻窦炎的症状,也可与过敏性鼻炎等其它鼻病伴随出现。
十二、有的病人鼻塞还可能为鼻瓣区狭窄,鼻翼下塌引起。
十三、先天性鼻塞考虑后鼻孔闭锁,小儿张口呼吸,睡眠打鼾可能为腺样体肥大,单侧鼻塞或者伴有流脓涕要注意是否为鼻腔内有异物存在。
鼻炎,中医名鼻渊、脑漏、脑渗、脑崩、控脑砂、脑砂等,是临床常见多发鼻病。此证急性初发者,若治疗及时得当,多能痊愈。如果失治误治,则易转慢性,成为顽疾,难以根除。中医辨证治疗常见著效。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外因感受风寒、风热之邪,内因脏腑功能失调,主要与肺、胃、肝、胆、脾等脏腑邪实或虚损有关。
一、六淫外袭:主要有风热和风寒化热之分。风热犯肺,蕴热内蒸,热壅清道,则津液化浊,发为鼻渊。或因触冒风寒,甚则久郁化热所致。亦有外寒内热相合而成者。
二、胆府郁热:胆为中精之府,内寄相火,其性刚烈,其病理变化多为火热上亢。若平素嗜酒厚味,湿热蕴积,或因情志不遂,恚怒失节,胆失疏泄,气郁化火;或因肺热塞盛,内传肝胆,均可使胆火循经上犯鼻窦而为病。
三、脾经湿热: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湿热内生,郁困脾胃,复受外邪侵袭,湿热之邪内犯脾胃,脾胃为湿热所困,运化失健,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湿热邪毒循经上蒸,停聚窦内,蒸灼鼻窦肌膜而为病。
四、正气亏虚:多缘久病体虚,房室劳倦,肺、脾、肾脏气不足,津液不得宣化,壅于空窍所致。
诚如龚廷贤所说“此皆脏腑不调,邪气郁于鼻,而清道壅塞矣。”一般而论,本病多始于风邪外袭,肺经蓄热,或与胆热、脾湿相合,风湿热邪壅于鼻道,蒸灼津液,浊涕下流,形成鼻渊。此时证属实热。如果调治失宜,或因正气不足,病情迁延日久,则可由实转虚,形成虚实夹杂证,甚至表现为虚寒证,常因感受各种刺激,导致病情加重。此时一面由邪气薰蒸,一面因气不摄津而致浊涕不止。
诊断依据
症状:主要表现为鼻流多量浊涕,伴有头痛、鼻塞、嗅觉减退。
一、鼻塞:实证多为持续鼻塞;虚证则鼻塞轻重不等。
二、嗅觉减退:实证,暂时性嗅觉减退或丧失;虚证,可轻可重,暂时性或永久性嗅觉减退。
三、头痛:实证,头痛较剧或前额头痛,或枕后痛,或双侧太阳穴疼痛;虚证则头部钝痛或闷痛,伴有头昏不适。
检查 鼻甲肿胀 鼻道见脓涕外流
一、鼻流浊涕:实证,鼻涕粘稠黄浊而量多,或涕中带血丝,或有臭味;虚证,鼻涕粘黄或粘白。
二、鼻甲肿胀:实证,鼻甲红肿;虚证,鼻甲淡红肿胀。
辨证分类:实证包括肺经风热证、胆府郁热证、脾经湿热证等;虚证包括肺气虚寒证、脾气虚弱证、髓海不充证等。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鼻渊的辨证要点首分虚实。一般暴起,初病,体质壮实者多为实证;久病,体弱,病情缠绵,时轻时重者多虚中夹实,纯虚者少。实证应分清风、湿、热的偏重;虚证要注意气虚、阴虚、阳虚的不同,同时还须辨别与肺、胆、脾(胃)、肾的关系。鼻渊以热证居多,病久可以伤气,多与肺有关。
鼻涕的形色气味是辨证的重要依据。清涕,示风寒及体虚卫表不固;粘黄涕,示感受风热或风寒化热;黄脓涕黄稠量多,多为热毒蕴结,示湿热内蕴;臭涕,示热毒蕴藏,浊气弥漫;粘涕量多不断,示脾肺俱虚,气不摄津,或脑渗为涕;涕中夹血,多为燥火上干,但应警惕癌变。
治疗原则:鼻渊初起属实者,当以祛邪为要;久病正虚,应注意扶正祛邪。祛邪之法,不外疏风、清热、除湿。虚以气虚为多,阴虚次之,阳虚较少。用药当留意益气而不助火,养阴而不碍湿。宣窍止涕之品,如苍耳、辛夷之类,各法中皆可适当选用。内外合治,综合疗法治疗本病尤具特长,对提高疗效至关重要。
分型论治
实证:
一、肺经风热证
主要症状:鼻流多量黄白粘涕,鼻塞时作,嗅觉减退,鼻甲肌膜红肿,前额或颧部疼痛,全身并见发热恶寒,咳嗽痰多,口干、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或滑数。
治疗方法:疏风清热,辛宣利窍。
常用方药:清肺汤:苍耳子12克,辛夷12克,白芷12克,薄荷12克,苏梗12克,黄芩15克,菊花15克,葛根20克,连翘30克,冬瓜仁20克,蒌仁15克,鱼腥草20克,皂角3克,细辛3克,甘草6克,水煎服。通窍丸、热炎宁口服。
二、胆府郁热证
主要症状:鼻涕黄浊稠如脓,量多有臭味,鼻塞,嗅觉差,鼻窍肌膜红赤肿胀,头痛剧烈,或前额痛,或双侧太阳穴痛,或面部颧骨疼痛;并见发热,口苦咽干,目眩,耳鸣耳聋,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方法:清胆泻火,化湿通窍。
常用方药:泻胆汤:龙胆草15克,郁金12克,防己12克,金钱草20克,黄芩12克,栀子12克,泽泻12克,木通12克,车前子12克,当归15克,生地20克,柴胡12克,虎杖15克,鱼腥草20克,公英20克,连翘30克,甘草6克,水煎服。龙胆丸、大黄丸口服。
三、脾经湿热证
主要症状:鼻涕黄浊量多,涓涓长流,涕带臭味,鼻塞较甚,嗅觉消失,鼻窍肌膜红肿,并见头痛剧烈,头重头胀不适,肢体困倦,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
治疗方法:清脾化湿,芳香通窍。
常用方药:化湿汤:黄芩12克,滑石30克,木通12克,泽泻12克,防己12克,猪苓12克,茯苓15克,大腹皮12克,苏梗12克,薏苡仁20克,厚朴12克,车前子12克,藿香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败毒丸、化湿丸口服。
虚证:
一、肺气虚寒证
主要症状:鼻涕粘白量多,无臭味,嗅觉减退,鼻塞或轻或重,鼻窍肌膜肿胀淡红,每遇风冷加重,并伴见头重头昏,自汗恶风,气短无力,懒言声低,咳嗽痰稀,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治疗方法:益气温肺,散寒通窍。
常用方药:愈肺汤:黄芪30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莲子12克,灵芝12克,升麻12克,葛根20克,羌活12克,防风12克,麻黄10克,丁香6克,辛夷10克,藿香12克,甘草6克,水煎服。防风丸、参茯丸口服。
二、脾气虚弱证
主要症状:涕多粘浊色白,久延不已,鼻塞不利,香臭难辨,头昏目眩,少气懒言,四肢倦怠,食少,大便不实或溏泻,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缓无力。
治疗方法:益气健脾,清利湿浊。
常用方药:健脾汤:党参20克,茯苓15克,黄芪30克,白术15克,当归15克,莲子12克,扁豆12克,薏苡仁20克,陈皮12克,半夏12克,升麻12克,柴胡12克,泽泻12克,防己12克,甘草6克,水煎服。参苓丸、清胃丸口服。
三、髓海不充证
主要症状:涕出脓粘,或如鱼脑,涓涓不止,眩晕,耳鸣,视物不清,腰膝酸软,阴虚盗汗,颧红咽干,舌燥,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肾阳虚则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质淡而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疗方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