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在临床具体运用中,首先要辨疾病的阴阳属性,分清阳证和阴证。阳证即用阴药,即苦寒清热法、酸甘润燥扶阴法,以及利水育阴法。阴证即用阳药,温阳、扶阳、回阳之法,应用大辛大热之性味极偏的药物。辨证不明即铸大错,定当慎之。另外要在气滞血瘀、痰湿、食滞以及发热等诸多复杂的症候中搜出阴阳真本质来,这是用药的前提,也是医者运用扶阳法的前提。确定阳虚之法,首先是辨体质的有余与不足。其次望神,是有神还是无神;望色:阳虚者,面色唇口青白,目暝,倦怠,少气,舌质淡青润嫩。闻之声低,息短,懒言。自觉身重、畏寒、饮食无味,肢冷自汗。切之脉浮空或细微无力。这些都是阳虚证常见的表现。抓住这些表现,即使见到体温升高,局部有热象亦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另外还要找出瘀滞、痰湿、气虚、血虚、积聚、疼痛等背后的真正机制来,治病必求其本。(赵杰)
(注:本案所用的附子在30g以上的一律冷水浸泡一小时以上,先煎两个小时,再下群药。)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