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临证指南医案》卷六 痢

《临证指南医案》卷六 痢

夏秋之痢。总由湿热积滞。与伤寒传入三阴之痢不同。
bsp;   淡黄芩 川连 人参 生白芍 干姜 枳实

    某 邪陷疟后变痢。伤及厥阴。症见气上撞心。饥不能食。干呕腹痛。全是肝病。肝为至阴之脏。
    相火内寄。仲景治法。不用纯刚燥热之药。以肝为刚脏故也。今正交土旺。土木为仇。五日内未为稳当。
    人参 炒当归 炒白芍 炒乌梅肉 茯苓 淡吴萸 生香附汁 真北秦皮

    孙 下痢无积。肛坠。肠间汨汨有声。此属肠风。当用摄固。(肠风)
    熟地炭 萸肉炭 炒归身 炒杞子 川断 北味肉煎药送赤石脂丸三钱。

    某 当年久痢。用三神丸得效。是脾肾两因。兼理气分之滞。体质阳虚。遇冷病加。今病起长夏。小水不通。必系夏热阻其宣化。久则气血凝着而为肠红。先与桂苓甘露饮。分消其湿。
    于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滑石 桂心

    包(噤口痢)
    川连 人参 黄芩 白芍 草决明 炒山楂 炒银花
    又 噤口痢。乃热气自下上冲。而犯胃口。肠中传导皆逆阻似闭。腹痛在下尤甚。香连梅芍。仅宣中焦。未能泄下热燔燎。若不急清。阴液同归于尽。姑明其理。以俟高明备采。白头翁汤。
    又 脉左细。数右弦。干呕不能纳谷。腹痛里急后重。痢积不爽。此暑湿深入着腑。势属噤口痢疾。症非轻渺。议用苦寒清解热毒。必痛缓胃开。方免昏厥之变。
川连 干姜 黄芩 银花 炒山楂 白芍 木香汁
    又 下午病剧。乃阴气消亡之征。若但阴柔。恐生生不至。疏补胃药。正宜进商。
    生地 阿胶 人参 生白芍 炒山楂 炒银花

    矫 初起无寒热。即泻痢呕恶不食。乃噤口痢重病。夫暑邪之伤。由口鼻吸气而入。邪与水谷交混。蒸变湿热。酿为积滞脓血。肠胃气窒。欲解不能通爽。遂致里结后重。香连苦辛。理气导湿清热。初用颇是。皆缘劳碌之人。非膏粱温养之质。淡薄积劳。中气易伤。四十日来。积少痛缓。医称病解。而食不下咽。不知饥饱。诊得脉弦。形衰。舌白。不渴饮水。日泻数行。全属胃倒气夺。中宫损极。下关不摄。谷不能咽。焉能承受汤药。药味气劣。胃衰必恶。久痢久泻。务在能食。

    古人非醒脾胃。即安肾摄纳。再询粉浆下咽。或呛或噎。议以上脘宜通其清阳。下焦当固摄其滑脱。仿古方中参苓白术散末。当以米饮日服二次。间以不腻滑之物。食些少勿多。以示胃之所喜为补。必得胃气渐醒。方有转危为安。
人参(二钱) 焦术(一钱半) 茯苓(一钱半) 炙草(五分) 炒扁豆(二钱) 苡仁(一钱半)桔梗(一钱) 砂仁(七分炒) 炮姜炭(一钱) 肉豆蔻(一钱)
上药研细。秤准分两。每次用香粳米饮汤调服一钱五分。上药须日进二次。

    鲍 舌心黄。边白。渴饮。水浆停胃脘。干呕微微冷呃。自痢稀水。小便不利。诊脉坚劲不和。八旬又二。暑湿热邪内着。必脾胃气醒。始可磨耐。以高年不敢过清过消。用清暑益气方法。
    川连 黄芩 石莲子 煨干葛 青皮 人参 茯苓 浓朴 猪苓 泽泻
    又 口中干燥。小水全无。泉源已竭。阴液无以上承。痢症噤口。都是湿热壅于胃口。下元衰惫。
    冲脉气震高突。此攻病保真。理难捉摸矣。
    川连 黄芩 草决明 石莲子 乌梅 白芍

    痢症。古名滞下。惟夏秋暑湿挟积者居多。其次则风淫火迫寒侵也。推之燥气。独不为患。考前法。悉有定例。不必再述。至于暑者。有阴暑阳暑之源。其邪必兼乎湿。夫阴暑由于人之阳气先亏。加以贪凉喜冷。郁折生阳。故主于温。阳暑由于天

|<< << < 1 2 3 4 5 6 7 8 > >> >>|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分享到:

本页关键字:临证指南医案  痢症  湿热食积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顾植山治疗鼻炎医案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专家请点击免费预约中医专家(轻松预约到专家)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网站导航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意见反馈 | 申请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声明 | 求医问药 | 中医家园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