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临证指南医案》卷六 痢

《临证指南医案》卷六 痢

夏秋之痢。总由湿热积滞。与伤寒传入三阴之痢不同。
从中不清。因而下注矣。迁延日久。正气因虚。仲景论列三阴。至太阴篇中。始挈出腹满字样。脾为柔脏。惟刚药可以宣阳驱浊。但今二肠窒痹。气不流行。理中等法。决难通腑。考内经二虚一实者治其实。开其一面也。然必温其阳。佐以导气逐滞。欲图扭转机关。舍此更无他法。
    制附子 生浓朴 木香 制大黄 炒黑大茴
    又 懈弛半月。脾肾复惫。脾败不主健运。纳食皆变痰沫。肾真失司纳气。水液上泛阻咽。皆痢伤浊壅。变胀末传。脉见弦劲。是无胃气。小愈变病。最属不宜。入冬为藏阳之令。今阳渐溃散。
    而阴液枯槁。渴不多饮。饮不解渴。治阳必用刚药。其阴更涸矣。转展无可借箸。勉与脾肾分调。脾阳动则冀运。肾阳静可望藏。王道固难速功。揆之体用。不可险药。
    早服炒焦肾气丸 午服参苓白术散加益智仁

    许(三三) 劳倦咳嗽失血。仍然不避寒暑。食物腹中泻痢。病上加病。后感。法当先治。以分病有新旧。(阳虚)
    浓朴 益智 广皮 茯苓皮 白芍 炙草 木瓜 炒扁豆
    又 咳嗽泻痢。药治相背。治肺碍脾。治脾碍肺。方今交冬。治痢为要。病患说早食相安。晚食胀满。脾胃阳气已乏。勿徒消滞寒克矣。
    白芍(桂酒拌) 益智 广皮 茯苓 焦白术 炙草 谷芽 砂仁

    张 下痢泄泻之后。诊脉右弦大。胃虚少纳。阳弱不司运化。法当通腑之阳。
    人参 益智仁 炒菟丝饼 炒砂仁末 茯苓 广皮白

    陆(二六) 腹满自痢。脉来濡小。病在太阴。况小便清长。非腑病湿热之比。法当温之。
    生于术 附子 茯苓 浓朴 干姜

    许(二四) 痢疾一年。已浮肿溺涩。古称久痢必伤肾。月前用理阴煎不应。询及食粥吞酸。色瘁脉濡。中焦之阳日惫。水谷之湿不运。仍辛温以苏脾阳。佐以分利。    用胃苓汤。去甘草加益智。

    陈 痢积虽然少缓。诸款不减。面色青晦。四肢厥冷。仍在险途。拟进益黄散法。
    人参 煨益智仁 公丁香 茯苓 广皮 青皮 木瓜 炒冬米

    某 脉微细。肢厥。下痢无度。吴茱萸汤。但能止痛。仍不进食。此阳败阴浊。腑气欲绝。用桃花汤。
    赤石脂 干姜 白粳米

    某 痢后大便不实。食不健运。色脉俱是虚象。此清阳失旷于中。阴气先走泄于下。先理中焦。再当摄阴。
    人参 白术 茯苓 炙草 广皮 炮姜 益智

    某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呃忒之来。由乎胃少纳谷。冲气上逆。有土败之象。势已险笃。议金匮附子粳米汤。
    人参 附子 干姜 炙草 粳米

    某 长斋有年。土薄气馁。加以久痢少谷欲呕。脾胃之阳衰矣。由夏及今。半载不痊。倘忽肿胀。何法施治。
    人参 白术 干姜 炮姜 丁香 茯苓

    袁 中下阳微。呕呃下利。温中不应。恐延衰脱。夫阳宜通。阴宜守。此关闸不致溃散。春回寒谷。
    生气有以把握。候王先生主议。
    人参 附子 炮姜 炒粳米 赤石脂 生白芍

    某 春痢入冬。痢止。腹痛食少。童年那有淫欲之扰。此系寒热不和。脾胃受伤也。六君子汤加肉桂。

    某 脉沉微。下痢红紫黑。舌胎粉白。并不渴饮。此太阴脾营虚寒也。仿理阴煎。(脾营虚寒)
    当归头 白芍 炮姜 炙草 茯苓 益智

    唐(氏) 下痢四十余日。形

|<< << < 1 2 3 4 5 6 7 8 > >> >>|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分享到:

本页关键字:临证指南医案  痢症  湿热食积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顾植山治疗鼻炎医案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专家请点击免费预约中医专家(轻松预约到专家)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网站导航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意见反馈 | 申请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声明 | 求医问药 | 中医家园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