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临证指南医案》卷六 痢

《临证指南医案》卷六 痢

夏秋之痢。总由湿热积滞。与伤寒传入三阴之痢不同。
漏卮不已。理必生阳泄。下焦冷。此皆阴阳二气微绝治病则夯。治本为宜。非置之不理。实究天人而已。
    人参(二钱) 鹿茸(二钱) 炒黑当归(三钱) 生杜仲(三钱) 生沙苑(一钱) 茯苓(三钱)

    李(五十) 自痢五六年。即周身痛痹。盖肠胃病。致经络筋骨 篱疏撤。阳失卫。药难效灵。书此代煎。
    冬于术 苁蓉 熟附子 河水煎。

    吴(四九) 治痢大法。无过通塞二义。夏秋湿热固多。初痢不痛。已非湿热。色滞者。肠中陈腐也。至今痛而痢。痢后复痛。按之痛减属虚。小雪不愈。阳不来复。久痢治肾。然非滋腻。先用苓姜术桂汤。

    某(氏) 治痢古法。不越通涩。经停有瘕。腹浮肿。八脉之病。医惑于见痢。认为脾胃症。议用济生肾气丸。

    朱(五七) 痢久肛坠。是下焦肾虚。失于收纳。治脾胃药无功。
    熟地炭 炒归身 赤石脂 五味子 炒楂肉

    周(四六) 痢久必伤肾阴。八脉不固。肠腻自滑而下。但执健脾无用。病不在中。纳谷运迟。下焦坎阳亦衰。用三神丸。
    五味子 补骨脂 肉果

    某 痢久阴阳两伤。少腹肛坠。连两腰胯脊髀酸痛。由脏腑络伤。已及奇经。前议轻剂升阳颇投。仍从下治。
    人参 鹿茸 附子 炒当归 茴香 菟丝子 杜仲

    周 转方柔药相安。显然久痢伤及肾阴。当用理阴煎。兼用禹粮石脂丸。以摄固肠中。
    熟地炭 归身炭 人参 炙甘草 五味子 炒楂肉兼服禹粮赤石脂丸。

    金(氏) 脉数劲。下痢腹鸣痛。后坠。卧则气冲。咳嗽吐粘涎。产后过月。显是下损至中。
    纳谷日少。形神日衰。势已延成蓐劳。难期速功。

    熟地炭 人参 茯神 炒山药 建莲 赤石脂

    某(氏) 休息痢。经二年。明是下焦阴阳皆虚。不能收摄。经期不来。小腹抚摩有形上行。似乎瘕。其实气结。若不急进温补。恐滋扰肿胀之累也。
    人参 附子 茯苓 炙草 五味 白芍

    某 气虚下陷。门户不藏。(气虚下陷)
    人参 黄 广皮 炙草 归身 炒白芍 防风 升麻

    某 痢经五十日来。小愈再发。独见后重下坠。此为气陷。则门户不藏。亦胃弱内风乘袭。议陷者举之。
    人参 归身 白芍 炙草 升麻 荷叶

    石 疟邪热气。内陷变痢。延已三月。脾胃气衰。面浮肚膨。仍有里急欲坠之象。中虚伏邪。进以和解。(疟变痢)
    黄芩 柴胡 人参 丹皮 炒当归 白芍 谷芽 炒山楂

    蔡 神气索然。腹中动气。舌红嗌干。寒热日迟。平素积劳致虚。邪伏厥阴。脉促细坚。温清难用。
    勉议复脉汤。存阴勿涸。希图援救。复脉汤。
    又 两投复脉色脉略转。所言平素积虚。不但疟邪内陷阳结于上则胸痞。阴走于下则频利。
    非徒开泄攻邪也。救逆汤去姜。
    又 奔脉动气。皆是阳虚浊泛。当和营理阳。
    人参 茯苓 归身 炙草 桂心 牡蛎 煨姜 大枣
    又 冲气填塞。邪陷下痢。势非轻小。用泻心法。
    人参 淡干姜 熟附子 川连 黄芩 枳实
    又 人参 淡干姜 生地 炒桃仁

    张 气衰热伏。腹痛下痢。脘中痞闷。不欲纳食。由疟变痢。经邪入腑。斯病势已重。清理湿热以开痞。延久必须扶正。
&n

|<< << < 1 2 3 4 5 6 7 8 > >> >>|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分享到:

本页关键字:临证指南医案  痢症  湿热食积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顾植山治疗鼻炎医案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专家请点击免费预约中医专家(轻松预约到专家)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网站导航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意见反馈 | 申请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声明 | 求医问药 | 中医家园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