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家乡漫山遍野的花椒成熟了,花椒树上缀满了红艳的花椒,远远望去分外耀眼,成为秋日一道亮丽的风景。
花椒是中国特有的香料。花椒喜光、耐寒、耐旱,抗病能力强,野生花椒原生于喜马拉雅山脉,后沿江河移植到四川盆地等进行人工培植,所以又叫蜀椒、川椒。最早有文字记载花椒是在《诗经》里:“有椒其馨,胡考之宁。”意思是闻花椒的香气能使人平安长寿。在《尔雅》里,花椒被称为檓(音同毁)、大椒,这说明国人很早就已经利用花椒了。关于花椒名称的来历,民间还有一种说法。相传在上古之时,蜀地有女名为花娇,村中父老身生怪疮恶疾,花娇上山采野树红粒治好了众人之病。为了感念花娇,村人把这种树称为“花娇”,后来便写作了“花椒”。
花椒闻上去有浓郁的香气,品之则有独特的麻香,是中华美食烹饪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它存在于每个家庭的厨房里,能除腥、提鲜、添香,那缕缕浓香、丝丝麻辣令很多人迷恋。尤其在四川、重庆等以高热、寒湿天气为主的西南地区,须臾离不开除湿解毒、温中散寒的花椒,也诞生了许多以花椒为主料制作的佳肴如麻婆豆腐、麻辣火锅、水煮鱼、椒麻鸡等。无论红烧、清蒸、水煮、爆炒、油焖、醋溜、盐焗,都离不开花椒的麻香风辣。
花椒不仅被作为主要的调味品食用,还是常用的中药材。它味辛、性热,归脾、胃、肾经,有芳香健胃、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毒、止痒解腥之功效,内服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等的治疗,外用于湿疹、阴痒等症,还可作表皮麻醉剂。早在汉代已有花椒药用的记载,成都老官山汉墓医简《六十病方》中有花椒入药治痛风的记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也将花椒列为上品,言其“主风邪气、温中、除寒痹、坚齿、明目”。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用花椒治寒痛和饮食不振,最具代表性的药方是“大建中汤”,其歌诀云:“大建中汤建中阳,蜀椒干姜参饴糖,阴盛阳虚腹冷痛,温补中焦止痛强。”
在古代宫廷,还有用花椒掺入涂料装饰的房子,称为椒房、椒宫,是给皇后、嫔妃等居住的。如班固《西都赋》有“后宫则有掖庭椒房,后妃之室”的句子;白居易《长恨歌》也写到“椒房阿监青娥老”;最著名的则是汉未央宫椒房,为汉代皇后居住的宫殿。古代帝王认为,后妃居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一来可以辟邪除秽,二来可以除湿驱寒,三则因花椒籽粒繁多,寓意帝王之家人丁兴旺、生生不息。
花椒的食用药用大都是用花椒的果皮,而花椒黑色的子实被称之为“椒目”,它的药用与花椒的果皮功效不同。椒目味苦辛、性寒,有毒,入脾、膀胱经,有行水、平喘的功效,用于治疗水肿胀满、痰饮咳喘,常与防己、葶苈子、茯苓配伍。椒目还是药引子,如著名的调理头晕的药膳“天麻炖鱼头”,加上几粒椒目一起炖,效果会更好。椒目的祛湿作用更强,尤其对下焦湿气重的女性,调理效果更佳。此外,椒目也有杀虫的作用,能帮助抵抗肠道寄生虫。
不光是花椒的果皮、果实有麻香,花椒的枝叶也有特殊的麻辣味,特别是花椒树枝杈上丛生的坚硬利刺,有杀菌止痒的功效,对于多种皮肤真菌疾病都能起到很好的抑制、灭杀真菌的作用。民间常用花椒刺来杀菌消炎、疗治脚癣等顽症,比如民间有用花椒刺扎破毒疮水泡以释解毒素,然后抹上花椒猪油消炎杀菌的。还有人用经了霜的花椒针、花椒枝熬水泡脚治脚癣、脚气等真菌感染的,那温润那酥麻,给人特别舒服的感觉。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