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如今已步入三伏,即我们常说的伏天儿、伏日。民谚有云:“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从气象学上分析,入伏后受副热带高压加强影响,阳光照射增强,雨水增多,地表湿度变大,地表热量不断累积,天气闷热日增,但这也正是一年中阳消阴长的开始,是“借天地之气补养人体阳气”的好时节。那么,在三伏期间又该如何更好地调养?
三伏的来历
三伏天出现在夏至后,小暑和处暑之间,是夏秋交接过渡的长夏时节。“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于地,又提示人们在这个时节要注意“隐伏”以避盛暑;此外,“伏”音同“福”,又含有纳福吉祥之意。三伏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入伏时间按节气和日干支配合而定。
古人有“夏至三庚数头伏”之说。中国传统“干支纪日法”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来代指每日。其中,每逢日干为“庚”的日子叫“庚日”,庚日按天干顺序每10天循环出现一次。按五行理论,火克金,夏属火,秋属金,天干中的庚亦属金,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金秋之气欲起,却被夏季之余火所抑而伏藏,称为伏日。正如唐人颜师古注解《汉书·郊祀志》时所言:“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也。立秋之后,以金代火,故至庚日必伏。”所以,古人结合长期实践观察和理论推算,认为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初伏;初伏经过10天后,即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进入中伏;而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则进入末伏,亦持续10天,从初伏到末伏,合称“三伏”。
需注意的是,初伏和末伏都为期10天,但中伏的时间段则有两种,一是夏至与立秋之间只出现4个庚日,则中伏为10天;二是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5个庚日,则中伏持续时间为20天。
今年6月21日夏至,8月7日立秋,夏至到立秋之间共出现5个庚日。所以,2020年的“三伏天”一共有40天。初伏为2020年7月16日~2020年7月25日。中伏为2020年7月26日~2020年8月14日。末伏为2020年8月15日~2020年8月24日。
今年三伏的运气特点
人与天地之气相参,自然界的气候、物候变化往往对人体产生影响。中医五运六气理论以干支甲子年的四时变化为特色,把一年分成含五个不同时段的“五运格局”和六个不同时段的“六气格局”,重视探求不同干支年份下气候、物候、病候等不同要素的变化特点及规律。
按五运六气理论分析,2020年主要为庚子年,年干为“庚”,对应的岁运则为金运太过(主要体现全年的运气变化规律);年支为“子”,对应的司天之气为少阴君火(主要影响上半年的运气变化趋势),在泉之气为阳明燥金(主要影响下半年的运气变化趋势)。今年的岁运虽为金运太过,金气处于强势状态,但今年司天之气少阴君火可“克制金运”,理论上称为“天刑”,今年遂为平气之年,又称为“审平之纪”。不过还要注意的是,今年的在泉之气阳明燥,与岁运的五行属性相同,可助长金气,因此,今年又被称为“同天符”年,需注意金气对人体的克伐,从以上分析可知,今年的运气格局特点总体较为复杂。
今年初伏主要处于庚子年三之气阶段,主气少阳相火(常规气候特征)、客气少阴君火(变化气候特征),再加上司天之气又为少阴君火,“三火相逢”,炎上加炎,火气旺盛,《黄帝内经·六元正纪大论》言:“三之气,天政布,大火行,庶类番鲜,寒气时至,民病气厥心痛,寒热更作,咳喘目赤”。“大火行”说明了其炎热程度,但从辨证角度分析,物极必反,火极水复,热极生寒,故又言“寒气时至”“寒热更作”。
中伏、末伏处于四之气(一年六气中的第四阶段),特点是主气和客气都属太阴湿土,“两湿相逢”,叠加于伏天,其闷热程度可知,故《黄帝内经·六元正纪大论》言“四之气,溽暑至,大雨时行”,又加岁运与在泉之气凉燥的影响,所以“寒热互至,民病寒热嗌干,黄瘅,鼽衄饮发。”《圣济总录》亦言庚子年四之气“土得其位,以生金运,二气相得,以行阳明之令。”说明今年的中伏和末伏整体上溽暑闷热明显,偶尔会有凉燥点缀,但人体体感普遍不适,需谨防中暑、胃肠型感冒等,重点顾护肺胃。
三伏调养要点
针对今年“天政布,大火行”,“溽暑至,大雨时行”的三伏运气格局特点,在“清解火热、安神养心”的常规调养法则基础上,应重视“柔肝培土,顾护肺气”。在易发疾病方面,除呼吸道感染疾病外,还要高度关注肠道疾病、出血性疾病、出疹性疾病等。结合三伏时令气候变化及人体对气候的反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有相应的调整适应,以便保持更良好的身体状态。
在饮食上,三伏处于长夏时节,加之三之气的火热炽烤、四之气的溽暑难耐,人体受湿热影响较大,对脾胃的考验很大。需注意饮食清洁卫生易消化。多食用健脾益气的食物,宜食莲藕、丝瓜、茄子、豆芽、生姜等时令蔬菜,西瓜、甜瓜、水蜜桃、杏子、李子、龙眼、荔枝、火龙果等时令水果可根据体质和饮食习惯挑选,既保证了人体维生素的需要,又生津解暑。
另外,三伏天气候炎热,食欲降低,可食用山药粥、小米粥等来健胃益脾,适量食用蛋类、虾类、牛肉、猪肉、鸭肉等补充营养。勿贪凉喜冷,少食生硬、甜食、油腻、辛辣和冰镇食物。
情绪上,除注重养心安神外,注意舒缓压力。由于今年岁金易克伐肝木,肝气易郁,加上气温闷热,难免心生烦躁,情绪易两极起落波动较大,易心烦不安,需注意调护,常宜静心凝神,怡情少思,避免激惹刺激。
生活作息上,注意保持居处清洁,顾护身心。《黄帝内经》中“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指出夏季白昼时间长,宜“晚睡早起”,但晚睡也尽量不超过晚上11点,同时建议每日适当午睡,以保证“子午觉”。睡觉时不可对着空调或风扇的出风口,空调温度勿调太低,以免影响人体正常的汗液代谢和适应能力;留意夜间降温和强对流天气。室外锻炼以晨昏天气凉爽时为宜,避免中暑,尽量减少剧烈运动,不提倡白天开展爬山攀岩、室外球类竞赛等,建议选择游泳、慢跑、太极拳、瑜伽等,避免过激和疲劳。
在出行穿戴方面,牢记常态化疫情防控需求,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可随身携带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防暑降温药品,以备急用。当然,易过敏人群不要反复强力消杀洗手,避免刺激皮肤引发接触性皮炎。出门注意补充水分,还需备好防晒用具和雨具等,谨防暑热和天气骤变。
三伏贴冬病夏治
三伏贴是中医的一种“冬病夏治”法,是在每年三伏期间,利用特殊的气候状态,在人体特定穴位上贴敷以辛温走窜、逐疾通经的药物,达到温阳利气,驱散伏寒的作用,提升人体防病抗病能力。目前,在国内推广更多的是较安全易行的三伏贴敷法。对身体偏虚寒、寒湿较重或者易犯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表现为经常手脚冰冷、身体困重、冬天咳喘等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贴敷。
另外,结合五运六气因素分析,今年炎暑明显,三伏贴敷起效快,易发疱,贴敷时间建议适当减少。特别是内有湿热或过敏体质者,皮肤耐受性较差,贴敷刺激后更易发疱,需注意贴敷后观察和相应处理,局部建议护肤处置。贴敷选穴除常规穴位外,也要考虑到今年肺气不利、脾虚湿热、肝木易郁的问题,对膀胱经的肺俞、脾俞、肝俞增加关注,对肺经、肝经、脾经、心经的相应调治方法也应配合应用,结合整体情况提前干预。
还有两个窍门可以配合使用。一是适当配合食用健脾养肺柔肝的粥品,如小米粥、荷叶绿豆粥、山药莲子粥等,饮用玫瑰菊花大麦茶等,起到助养脾胃、宣降肺气、舒畅肝气的作用。二是配合佩戴中药防疫驱蚊香囊,香囊中的芳香药物有助于祛邪辟秽,醒脾疏肝。
三伏时节,若能结合自身体质特点,做到因时因地因人“三因养生”,则可安度三伏之暑热。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