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华夏出版社举办的张其成国学讲座暨《张其成国学经典全解丛书》新书发布会上,著名国学养生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张其成谈到自己的养生经验时,提出了“三不要”养生法,即“不要紧,不要求,不要脸”,这一提法颇为新颖有趣。“三不要”养生法是张其成针对现代人面对的突出健康问题而从国学中找到的修心养生法,是其国学养生理念中的重要观点,对现代人养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养生重养心
养生最重要的是内求,是养心。张其成说,现代人一提养生马上就想到吃,其实吃是外求,不是最重要的。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影响健康四大要素是遗传因素、医疗条件、环境因素、生活方式。这四个要素里面,遗传因素约占15%,医疗条件约占8%,环境因素约占17%,这三个因素加起来约40%。这40%不是养生的内容,剩余的60%,即生活方式才是养生的内容。张其成认为,养生就是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如何才能养成良好的、健康的、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呢?张其成说,严格地讲,养生是没有统一方法的,养生方法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方法,却有统一的法则,这个法则是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那就是《黄帝内经》里的8个字:“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即养生要效法阴阳的变化规律,与术数相符合,要按照天地阴阳规律来调整日常生活,要按照个人阴阳体质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从而养成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关于健康的生活方式,世界卫生组织也曾提出了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四大基石里面,合理膳食占25%,适量运动占15%,戒烟限酒占10%,加起来50%,而心理平衡占了另外的50%。根据现代医学研究,现代人的疾病,除了急性传染病外,绝大部分即60%~95%都跟心理压抑有关。心理平衡是心态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个人自身的原因造成的,用当今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作死”,就是自己折腾自己,把自己往死路上送。
养心做到“三不要”
张其成说,要保持良好心态需做到“三不要”,即“不要紧,不要求,不要脸。”具体地说,就是“逆时不要紧”,“顺时不要求”,“一切时(任何时候)不要脸”。当人们身处逆境时,容易失望,甚至绝望,而处于顺境时又不易满足,导致所求更甚,所以要做到逆时不要紧、顺时不要求。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不要顾及脸面,不要自高自大。“三不要”是现代人心理平衡的法门,也是最重要的养心大法。
逆时不要紧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逆境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最重要的是要做到“逆时不要紧”。孟子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孟子·告子章句下》)司马迁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此皆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报任安书》),这些历史上的大人物也都在经历了艰难困境之后,才取得了名垂千古的成就。所以“逆时不要紧”,就是告诉自己身处逆境乃人之常情,没有关系,保持好心态,一切都会变好的。《周易》中有“否”“泰”二卦,“否”指天地不交,“泰”指天地之交。《周易·杂卦传》:“否泰,反其类也”,否极则泰来,物极则必反,正如《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中说:“时过于期,否终则泰”,所以“逆时不要紧,否极则泰来”,这与老子“反者道之动”的智慧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现代社会节奏加快、压力加大,人们往往容易紧张、着急、上火,所以“不要紧”还有不要着急的意思。现代人做什么事情都是急匆匆,焦虑成了“流行病”,伴随焦虑而来的可能就是各种疾病,还有危险。我们常听到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知命者不立岩墙之下的说法,这是对险境最直白、最基本的描述,这个时候不要紧张,不要急,要慢慢来。很多时候,险境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一般人都会躲避,因为我们察觉到了危险。但是在着急的时候,我们不容易察觉这种危险。所以说要不着急、不紧张,就能化险为夷。有人会问事情这么多、工作这么忙,不着急行吗?其实欲速反而不达。《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讲到:“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正因为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不去与别人争抢,结果反而能成为众人的领袖。不敢为天下先,不是消极退缩,也不仅是一种谦逊的态度,而是一种不着急、看得开的人生境界。这是以慢为快、以退为进、以柔克刚,这是一种大智慧。所以无论是遇到险境逆境还是急事难事,都“不要紧”,要看淡看开,放松心态,不要紧张、不要着急,才能“否极泰来”。
顺时不要求
张其成说,在顺境时人们心情舒畅,没什么心理负担,往往容易过于安逸,觉得自己做什么都顺利,就想得到更多的东西,这样贪欲就出来了,有的求名,有的求利,有的求财,有的求钱,有的求权,有的求人……在“求”中挣扎,于是快乐减少了。佛家八苦中的第七苦叫“求不得”。求而贪无厌,贪欲、贪财、贪虚名、贪美色等,但并不是世间你想要的东西都能得到,于是就陷入“求不得之苦”中。求不得就有失落感,心理失衡,于是就产生了嫉妒心、嗔恚心、烦恼心……这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出来,不是伤害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就是伤害了别人。就算想要的东西得到了,但是贪欲是无穷无尽的,越是获得的多,新的欲望产生得也就越快,循环往复,所受的苦也没有止息。求则不乐,不求则乐。一个人得到多少,是否快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怎么想。一个人不一定是世界上最痛苦、最贫穷、最生不逢时的那个,也不是最快乐、最富有、最幸运的那个,但如果放大痛苦,人生也就痛苦;如果放大快乐,人生也就充满快乐。向外求物质的东西,物质是会变的,那心也就变了,那不叫幸福。真正的幸福是一种持续的、不可更改的、深层次的快乐,所以必须建立在坚定不移的信仰基础之上,信仰必须是超越物质的。不向外求而向内求,心就找到皈依,皈依了心就踏实了,心就安静了,人才能幸福。不求其实是“不外求”,名利、钱财、权利都是外在的。按佛家来说叫“性空缘起”“万法皆空”,虚空才是万法的本质,也是人的本性,“尽虚空,遍法界”。把自己的心态放空了,就幸福了。大舍才有大得,人的最终归宿都是要返璞归真,这才是真正的幸福。养生是为了健康,为了幸福。只有摆脱了人生的执着贪念,才能最终获得幸福。所以说,在顺境乃至任何时候,都不要“求”,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无欲则刚,不求则乐。
做人不要脸
谈到“不要脸”的意思,张其成说,所谓的“不要脸”,不是指做人不要底线,不讲道德,而是说不要看重自己的脸面,不要把自己当回事。如果一个人太执着于面子,戴着面具生活,不按本性活着,被名誉所束缚,活得就不会轻松了。老子在《道德经》中曾指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就是说“上德”之人越是不刻意地追求德,反而越有德;“下德”之人越是刻意地去追求德,反而越没有德了。意思是说,做人越要脸越没有脸,越不要脸越有脸。要名誉和要脸道理是相通的。不要执着于面子,要撕掉自己的面具,返璞归真,无为自然,才能自在逍遥。现在太多人都是戴着面具活着,其实不要过于顾及自己的脸面。不要把自己当回事。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脸”,要彻底放下自己,不要看重自己,不要“端着”,要看轻自己、看低自己。“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
历史上那些“不要脸”的人,都是旷达逍遥的,就像魏晋时期的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那样,“以天地为一朝,以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酒德颂》),活得自由自在,恣意潇洒。所以“不要脸”是符合道的,是自然而然,是虚怀若谷,是谦下不争,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记住任何伪装的、刻意的、有心而为的东西都是不符合道的。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做到“不要脸”。“三不要”中“不要脸”是基础,是前提,“不要脸”了,彻底放下了,就容易做到“不要紧”“不要求”了。
张其成的“三不要”养生法看似简单,其实内涵养生大道理。做到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真谛。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