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于1993年由Bietti首先报道,国内相对比较多见,群体发病率约1/2400。发病年龄20---40岁,双眼病变大致对称,并同步发展。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率为4:1
病因:本病是一种与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有关的常染色隐性遗传疾病,少数患者前辈有近亲结婚史。
临床表现:视力下降或夜盲,或者两者兼有。也有无自觉症状,因眼底检查才被发现。视野检查:早期可有中心暗点或旁中心暗点,完全或不完全环形暗点;晚期向心性缩小,甚至呈管状视野。早期暗适应明显下降。EOG早期即有异常,ERG早期正常,晚期可有红绿色盲或全色盲。
眼底检查:早期视乳头正常或轻度充血,晚期腿色。视网膜血管正常,晚期动脉略变细。包括视乳头附近在内的后极部眼底呈污暗的灰绿色。在此背景上散布着很多结晶样闪辉亮点,小者如针尖,大者如主支静脉直径,位于视网膜血管后方或前方。亮点旁常有不明显的色素围绕。越近黄斑中心凹,亮点分布越密集,甚至融合成斑块状。中心小凹反光不清。病变区可见少数散在的暗褐色、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色素斑块,偶见骨细胞样色素沉着。少数病历可见小片状视网膜出血,并由此逐渐化为灰白色膜状物。上述眼底改变起初以后部眼底为主,越至周边越轻,呈正常外观。病程后期病变范围增大,脉络膜大血管暴露并呈现部分或全部硬化样改变,视乳头附近显著,屈光间质清晰,少数有不明显的玻璃体混浊。眼底荧光造影早期,后极部有大片透见荧光,其中杂有形态不一、散在的荧光遮蔽,提示色素上皮层存在广泛性萎缩及色素游离堆积;视神经乳头周围及黄斑部有散在的斑块状边缘清晰的无灌注区,区内有时隐约可见不规则的条状荧光,提示脉络膜毛细血管闭塞和脉络膜大血管残存。造影晚期,荧光素逐渐进入无灌注区,使该区边缘模糊。
诊断与鉴别:根据典型眼底改变,诊断本病并不困难。但应与白点状视网膜变性相鉴别。白点状视网膜变性眼底可见分布均匀、边界清楚、大小几乎相等的白色斑点,黄斑部不受侵犯;与本病的结晶样闪光亮点密集于后极部等情况截然不同。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