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以进行性视力减退、夜盲和视野缩小及弥散性眼底视网膜色素沉着为主要特征的遗传性眼病。本病属于视锥、视杆营养不良。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隐性或性连锁隐性遗传。若发病年龄小,多为性连锁隐性遗传,病情重,失明较早。若发病年龄大,病情较轻,多为常显遗传,失明也较晚。多双眼受累,单眼或象限性受累者少见。病情发展缓慢,预后不良。我国部分地区的调查资料显示群体发病率约为1/3500,男多于女,常见一家族中数人同患此病,近亲结婚子女尤为多见。且本病患者及其家人常可同时有精神紊乱、癫痫或智力减退等症状,有时也伴有聋哑或先天畸形等症。
视网膜色素变性中医称之为“高风内障”,高风内障是以夜盲和视野日渐缩窄为主症的眼病。其记载以《太平圣惠方》为早,又名高风雀目。《原机启微》称之为“阳衰不能抗阴之病”。《秘传眼科龙木论》称之为“高风雀目内障”,认为该病“初患之时,肝有积热冲,肾脏虚劳,兼患后风冲,肝气不足”,症状方面“唯见顶上之物”。《审视瑶函》称之为“高风内障”,认为该病“盖元阳不足致病”。《眼科金镜》也称之为“高风内障”,认为该病是由于“阳光不足,肾阴虚损所致,乃阳微阴盛”,就视网膜色素变性而言,古人由于条件所限看不到眼底,只能根据“两目至天晚不明,天晓则明”的症状上进行推测,寻找可能的病因病机,认为“天晚阴长,天时之阴助人身之阴,能视顶上之物,不能下视诸物;至天晓阳长,天时之阳助人身之阳,而眼复明矣”。总体而言,认为该病是元阳不足,阳不胜阴之证。
由此,高风内陷多因:①禀赋不足,命门火衰。②肝肾亏损,精血不足。③脾胃虚弱,清阳不升。以上诸种不足,均可使脉道不得充盈,血流滞涩,目失所养,以致神光衰微,夜不见物,视野缩窄。
视网膜色素变性眼针疗法一
取穴:眼针2区、3区、4区、6区、球后、承泣、四白、睛明,太阳等。配穴:脾俞穴、肝俞穴、足三里穴,关元等。
操作规程:眼针2、3区沿眶缘向颞侧皮下斜刺,4区、6区沿眶缘向鼻侧斜刺,进针时用0.5寸毫针进针o.5寸;球后、承泣、太阳及睛明.进针采用1寸亳针直刺0.5~1寸。足三里、关元穴直刺,肝俞、脾俞穴针尖斜向外侧斜刺,进针完毕后嘱患者闭眼,坐位或仰卧位。
留针30~60分钟,期间不断观察患者情况,并嘱患者家属协同留观。
主治:视网膜色素变性肾阳不足型:临床可见初起入暮或黑暗处视物不清,行动困难,日久视野日渐缩窄。全身形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尿频。舌淡脉沉。
视网膜色素变性眼针疗法二
取穴:眼针2区、3区、4区、5区、球后、承泣、四白、睛明,太阳等。配穴:肾俞穴、肝俞穴、三阴交穴等。
操作规程:眼针2区、3区沿眶缘向颞侧皮下斜刺,4区、5区沿眶缘向鼻侧斜刺,进针时用0.5寸毫针进针0.5寸;球后、承泣、太阳及睛明,进针采用1寸毫针直刺0.5~1寸。三阴交穴直刺,肝俞、肾俞穴针尖斜向外侧斜刺,进针完毕后嘱患者闭眼,坐位或仰卧位。
留针30~60分钟,期间不断观察患者情况,并嘱患者家属协同留观。
主治:视网膜色素变性肝肾阴虚型;眼内干涩,头晕耳鸣,心烦少寐,多梦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
视网膜色素变性眼针疗法三
取穴:眼针4区、5区、7区、球后、承泣、四白、睛明,太阳等。配穴:脾俞穴、肝俞穴、足三里穴等。
操作规程:眼针5区、7区沿眶缘向颞侧皮下斜刺,4区沿眶缘向鼻侧斜刺,进针时用0.5寸毫针进针0.5寸;球后、承泣、太阳及睛明,进针采用1寸毫针直刺0.5~1寸。足三里穴直剌,肝俞、脾俞穴针尖斜向外侧斜剌,进针完毕后嘱患者闭眼,坐位或仰卧位。
留针30~60分钟,期间不断观察患者情况,并嘱患者家属协同留观。
主治:视网膜色素变性脾胃虚弱型:兼面白神疲,食少乏力。舌淡苔白,脉弱。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