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辨证论治
1.肝胃不和证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推荐方药:四逆散 (《伤寒论》)合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加减;柴胡、白芍、枳壳、厚朴、法半夏、茯苓、苏梗、生姜、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阳虚水盛证
治法: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推荐方药: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附子、干姜、人参、白术、鹿角片、胡芦巴、茯苓、泽泻、陈葫芦及车前子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3.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消癥。
推荐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合桂枝茯苓丸加减;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肉桂、赤芍、蒲黄、五灵脂、桂枝、茯苓、牡丹皮、白芍、桃仁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4.痰湿蕴结证
治法:燥湿化痰,软坚散结。
推荐方药:开郁二陈汤(《万氏女科》)加减;半夏、陈皮、茯苓、甘草、香附、木香、青皮、川芎、莪术、夏枯草、山慈姑、苦参、露蜂房、焦山楂、焦神曲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5.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
推荐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药、山萸肉、牡丹皮、茯苓、泽泻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6.气血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血,滋补肝肾。
推荐方药:人参养荣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人参、白术、黄芪、熟地黄、大枣、川芎、远志、白芍、五味子、茯苓、陈皮、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1.中药外敷(涂)法
将药物敷贴或涂擦于体表某部,透过药物透皮吸收、穴位刺激发挥作用,从而达到调节免疫、控制病灶、康复保健等目的。
(1)腹痛外治方
治法:活血止痛
用法用量:将上药放入90%乙醇溶液500ml中浸泡3天后,取少量澄清液备用。用棉签蘸适量药水搽于痛处,每日可反复使用,疗程不限。
(2)腹水外治方
治法:益气活血、渗湿利水
用法用量:将上方煎制成膏状,取膏约15g,均匀纳于大小约9cm×12cm的无纺膏药布内,厚度约5mm。将上述无纺膏药布贴于恶性积液患侧在体表的投射区域,轻压边缘,使其与患者皮肤充分贴紧,增加皮肤的水合程度,促进药物吸收。根据腹腔积液的分度标准,少量腹腔积液贴1贴即可,中量或者大量腹腔积液贴2贴。
(3)胸水外治方
治法:益气消饮、温阳化瘀
推荐方药:生黄芪、桂枝、莪术、老鹳草、牵牛子、冰片等。
用量用法:将上方煎制成膏状,均匀纳于大小约9cm×12cm的无纺膏药布内,厚度约为5mm。将上述无纺膏药布贴于恶性积液患侧在体表的投射区域,轻压边缘,使其与患者皮肤充分贴紧,增加皮肤的水合程度,促进药物吸收。根据胸腔积液的分度标准,少量胸腔积液贴1贴即可,中量或者大量胸腔积液贴2贴。
(4)肿块外治方
治法:消肿散结
用法用量:大黄、芒硝、冰片按一定的比例混匀装至外敷袋,外敷患处,每天外敷至少8h以上。
2.针灸治疗
处方:取足厥阴肝经,足阳明经,任脉经穴为主。关元、气海、中极、天枢、三阴交、太冲。腹痛者,加中脘、大横、足三里、次醪;腹水者,加阴陵泉,内廷;胸水者,加期门、章门、京门、归来;腹部肿块者,加中脘、足三里、膻中;食欲不振者,加足三里、内关、公孙、中脘、下脘、冲脉;肠梗阻者,加足三里、大肠腧、长强。
操作:毫针针刺,补泻兼施。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1个疗程。虚证可加灸。电针用疏密波,频率为2/15Hz,持续刺激20~30min。
3.其他疗法
可根据病情选择,如耳穴埋豆法治疗恶心呕吐,拔罐缓解局部胀痛等,也可根据病情酌情选用适当的中医诊疗设备以提高疗效。(李学)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