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中医文化中医漫话正文

郑和与海上丝路的中医药文化传播

自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医药作为中国文化瑰宝也承担着国际交流传播的重任,也是“一带一路”这幅“工笔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回顾历史,郑和(1371—1433)作为中国航海第一人,奉命七下西洋,船队通过多种方式向海外传送了中华医药卫生的智慧与经验,也为今天的中医药海外传播提供了借鉴。

中医药保障下的扬帆远航

明代马欢曾三次随郑和下西洋,他的著书《瀛涯胜览》记载:“鲸舟吼浪泛沧溟,远涉洪涛渺无极。洪涛浩浩涌琼波,群山隐隐浮青螺。”由此可见航海途中路程遥远,环境险恶,对船员的身体和精神均是一种挑战。据《郑和家谱》记载,航海家郑和率领63号船舶、2700余人,其中医官医士180人。郑和船队所带医官数量众多,且大多由郑和亲自挑选,不问出身,只看医术是否高明。且医护人员籍贯不同,针对不同地域的疾病有一定治疗经验。如上海人陈常,“常传外氏邵艾庵医,即有名”;华亭人吴仲德出身于中医世家,得家传秘籍,能单独提炼药物。众多医官各有其专长,能够应对不同状况。东南亚国家以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气候湿热,易发生急性传染病如瘴气和瘟疫,均属于温病类。郑和下西洋随行医生大多出生于南方,均具备较好的治疗温病的临床经验,为船队顺利航行提供了医疗保障。

在距郑和下西洋约100年后,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带领200多名船员开始环球旅行,因气候炎热、水源不洁、医疗体系不完善,以及新鲜蔬菜水果摄入减少,体内维生素C缺乏,易导致坏血病等原因,最后仅有18人存活。但在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文献中,却没有船员大量死亡的记载,这与郑和背后强大的医学团队和医疗技术支撑有着紧密的联系。

郑和在下西洋的时候,必须经过马来西亚马六甲,郑和与属下在此停留时,挖了7口水井,被称为“七星坠地”,也成为传播友谊与健康文化的历史印证。清代陈伦炯的《南洋记》记载:“暹罗番病,每向三宝(郑和)求药,无以济施,药投之溪,令其水浴,至今番人唐人,尚以浴溪浇水为治病。”而且在《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中,多次提到郑和航行至东南亚国家时,在所到之处掘井,并教授当地人挖井技术,向水中撒有药物,患有疾病的居民用此水清洁伤口,身体便痊愈了。如满刺加有口井叫“三宝井”,就是由此而来。这些都说明了郑和和队员们在途经众多地区,面对众多疾病时,入乡随俗,根据病因症状、传播途径、当地环境和居民对医疗的接受程度来分析治疗措施,推动当地医学发展。马六甲的“三宝井”,其中5口井已在漫漫岁月中湮没,现今尚存2口古井遗址。为了保护历史文物,马六甲当局为三宝井加修井栏、围墙,井口罩上钢丝网,放置说明牌,供游人参观。

中医造就海上“健康丝路”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郑和下西洋先后到达30多个国家与地区,当时的亚非国家政治经济、医疗卫生相对落后。郑和航海前携带的医官、药物、医学书籍等为船员本身健康需求提供了保障,航行过程中郑和传授中医知识、促进药材交流等方面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医学发展。

船舶上除了医术高明的医生外,还有大量的中草药及医书自用或与他国进行贸易,它们的医药功效对于东南亚国家的气候来说颇具针对性。如藿香黄连大黄黄芩龙胆草血竭常山、诸葛行军散、黄土丸、卧龙丹等,这些大多具有除湿杀虫、清热泻火、化瘀止血、清热抗疟的功效。而东南亚地区气候潮热、物种丰富、疾病传播途径较多,加上当地卫生条件不完备,使民众常遭受疾病的痛苦。

明代费信的《星槎胜览》详细记载了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中医药贸易活动,如:“小葛兰国,货用丁香、豆蔻、苏木、色段、麝香……”这些药物可以清热抗疟、除湿杀虫,对当地气候有较强针对性,能缓解疾病带来的痛苦。这些药物不仅丰富了东南亚国家药物的种类,而且对当地的传染性疾病起到了有效控制,为当地人所喜爱。郑和下西洋,明确记载交易的药物有16种,这些药物融入西洋各医学领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医药文化的碰撞是相互的,郑和船队也引进了不少西方珍贵药材如白檀香沉香燕窝、紫梗等,丰富了双方药物种类,有利于彼此医学事业的发展。

郑和船队出海时还携带了几名稳婆。按照古代惯例,女性是不能够上船的,然而郑和并没有被这种惯例所限制,毅然携带稳婆航行。明朝国力强盛、人口众多,人口的持续增加是明朝中医妇产医学系统发展与完善的有力证明。因东南亚国家在当时医学发展水平还处于较落后的状态,如当地妇女生产,常用锋利的碎石割断脐带,但碎石上常有细菌,易引起破伤风,导致死亡。郑和的船队到达后,让稳婆为当地人传授接生经验,提高当地医疗水平,促进了中医妇产医学在世界的发展。

南京静海寺边百草流芳

南京静海寺是郑和晚年的住处,在南京市鼓楼区仪凤门外,北倚狮子山,东接天妃宫,西临护城河,为明成祖朱棣为褒奖郑和航海的功德下令敕建的皇家寺院,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以及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历史遗存之一。一直到明朝万历年间,里面还保存着郑和种的一些外国花木。郑和带出去的兵、工、船夫回国后都安置在此,他们带回的外国药品还有一部分保存下来。

明朝嘉靖、隆庆年间(16世纪中叶),李时珍为编纂《本草纲目》游历天下,曾在静海寺考察海外药材。李时珍在这里看到和听到许多有关外国药物的知识,如犀角羚羊角阿魏乳香、丁香、木香芦荟木鳖子、苏合油、琥珀、苏木、砂仁、海红、补骨脂安息香龙涎香、降真香、紫檀香、迷迭香、伽蓝香、苏合香、笃耨香、波罗蜜、阿勃勒、诃黎勒等中药材随郑和船队输入我国。

李时珍获得这些资料后,对《本草纲目》重新加以修改、补充,内容更加充实。如安息香,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安息,国名也,梵书谓之拙贝罗香”“安息香出西戎”“生南海波斯国,树中脂也,状若桃胶”“主治心腹恶气,霍乱风痛,男子遗精,妇人血噤,并产后血运”。乳香,是阿曼苏丹国的三宝之一,李时珍《本草纲木》称乳香为海药,“为其垂滴如乳头也”“生南海,是波斯树脂也,紫赤如樱桃,透明者为上”“出大秦国”“南印度界阿吒厘国出之,谓之西香,南番者更佳,即乳香也”。还有红花,首载于《本草纲目》,经印度传入西藏后运至内地,其实原产地在西班牙。海红,一名海棠梨,李时珍曰:“凡花木名海者,皆从海外来,如海棠之类是也。海红乃花名,出新罗国其多,则海棠之自海外有据矣。”降真香,“生南海山中及大泰国。”密陀僧、卢荟,“皆出波斯国。”阿魏,“波斯国呼为阿虞,天竺国呼为形虞。”琥珀,“波斯人多碾为物形。”苏合香,“此香出苏合国,因以名之。”笃耨香,“出真腊国,树之脂也。”波罗蜜,“安南人名曩伽结,波斯人名婆那娑”“波罗蜜生交趾、南邦诸国”。阿勃勒,“一名波斯皂荚,婆罗门皂荚。婆罗门,西域国名;波斯,西南国名也。阿勃勒生拂林国,状似皂荚而圆长,味甘好吃,拂林人呼为阿梨。”

《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属外国产的药竟达118种之多,以波斯国为最,有24种,其次为南番、西番、西戎、羌、西国、大秦国、九真国、真腊国、拂林国、大宛国、苏合国、安南国、天竺国、婆律国、罗刹国、新罗国、伽古罗国、东海、南海、西海、海迹国等。

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我们正努力与各国家共同打造“健康命运共同体”。2016年《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布,以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合作。打造“健康丝绸之路”,在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同时,也能让中国的中医药文化更好地走出去,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益肾固精“覆盆子”

下一篇: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