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腹满,系指腹中有胀满之感而外无胀急之象而言。
本症首见于《素问·刺热》与《六元正纪大论》。《素问·大奇论、玉机真藏论》中的“少腹满”.《阴阳应象大论》中的“中满”.《异法方宜论》中的“满病”,以及《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的“腹气满”均属于腹满的范畴。《伤寒论》、《金匮要略》亦有此症名。《伤寒论》并将腹满程度较轻者称为“腹微满”,腹满而兼胀者称为“腹胀满”,兼痛者称为“腹满痛”或“腹满时痛”,兼腹部板硬者称为“腹鞭满”。
本症与心下痞、胸闷往往同时出现,易于混淆。心下痞主要表现为心下痞塞胀满不适,病变在心下胃脘部分;胸闷则主要表现为胸部憋闷难受,病变在胸廓部位,而腹满的病变部位则在胃脘以下的大腹部。
单腹胀大、腹中痞块、脐腹痛、小腹痛等,在临床表现中虽可兼有腹满,但单腹胀大与腹中痞块,腹中可扪及包块等有形之物;脐腹绞痛、小腹痛则以疼痛为主要特征。此外,妇女经、带、胎、产的病变中亦可兼有腹满症状。但均不属本症的讨论范畴,请参阅有关条目。
【鉴别】
常见证候
寒湿中阻腹满:腹部满胀,按之不减,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身困重,大便泄泻,或脘腹疼痛,口渴不欲饮,或身目发黄而晦暗,或白带量多,舌苔白腻,脉弦缓。
脾胃虚寒腹满:腹中满胀,乍作乍止,乍轻乍重,喜暖喜按,或进热饮、热食则舒,神疲乏力,纳谷呆滞,舌胖淡或有齿痕,苔薄白,脉迟。
湿热蕴结腹满:腹满而胀,脘痞呕恶,心中烦闷,口渴不欲多饮,时时汗出,大便溏泄,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敷。
食滞胃肠腹满:腹满胀痛,嗳腐吞酸,或厌闻食臭,或大便泄泻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沉滑。
胃肠实热腹满:腹满不减,或硬痛,或绕脐疼痛,大便秘结,手足濈然汗出,潮热谵语,舌苔黄燥,或焦裂起刺,脉沉实,或迟而有力。
鉴别分析
寒湿中阻腹满与脾胃虚寒腹满:前者系寒邪直中入里,或久居卑湿之地,或进食冷饮不洁之物,内外相合,寒湿侵犯中焦,脾胃升降失调,发为腹满。后者则由于脾胃素虚,中阳不振,加以过食生冷肥甘,或过用寒凉药物,以及大病失调,久病失养,致脾胃虚寒,发为腹满。寒湿中阻腹满,因寒湿为阴邪,凝滞中焦则腹满;困阻脾胃,浊阴不降则恶心呕吐:清阳不升则大便泄泻;气机不畅则脘腹疼痛;脾胃不得舒展则食欲不振;口渴不欲饮,舌苔白腻,脉弦缓均为寒湿内聚之征。脾胃虚寒腹满,因中虚内寒,非一日可复,故腹满乍作乍止,乍轻乍重,且得暖得按,或进热饮热食则舒;中虚则气血生化不足,故神疲乏力;化源不足则气无力提挈脏腑,故有内脏下垂;脾虚则不运,胃虚则不纳,故纳谷呆滞;舌胖淡或有齿痕,苔薄白,脉迟,均为脾胃虚寒之征。二者主要鉴别点在于:寒湿中阻之腹满,按之不减,且伴有呕恶泄泻,脘腹疼痛,舌苔厚腻等症;而脾胃虚寒之腹满,则喜热喜暖喜按,且伴有神疲乏力,内脏下垂,舌苔薄白等症。二者虽均为寒,但前者属实,后者属虚。治疗,寒湿中阻者宜温化寒湿,方选胃苓汤与厚朴温中汤合方化裁;脾胃虚寒者宜温补脾胃,方选理中汤或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湿热蕴结腹满与食滞胃肠腹满:湿热蕴结之腹满系感受外邪,或素嗜厚味、酒酪、五辛之品,脾胃受伤,健运失职,湿热内生不攘而致。食滞胃肠之腹满则由于饮食自倍,饥饱失宜,肠胃乃伤,难以磨谷,食谷停滞不化而成。故前者因湿热交阻于内,气机升降失职,则腹满而胀,脘瘩呕恶,大便溏泄。热郁于内,则心中烦闷;湿热相兼,则口虽渴但不欲多饮;湿热互结,胶粘腻滞,虽时时汗出,而邪仍难解;湿热下注则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均为湿热之征。而后者则因宿食停滞,气机不畅,故腹满且痛且胀;饮食在胃中滞留不化,胃失和降则暖腐吞酸,或厌闻食臭;脾不健运则大便泻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沉滑为宿食停滞之征。二者主要鉴别点在于:湿热l结之腹满而胀,且脘痞呕恶,口渴不欲多饮,大便溏泄,舌苔黄腻;而食滞胃肠之腹满胀而痛,且嗳腐吞酸,口臭,厌食,大便泻臭如败卵,舌苔厚腻。湿热蕴结者,治宜化湿清热,方选王氏连朴饮;食滞胃肠者,治宜消食导滞,方选保和丸。
胃肠实热腹满:多见于外感热性病的发展过程中。由邪热入里,塞滞肠胃,与肠中糟粕互结,阻于肠道,大肠传导功能障碍而成。大肠传导受阻,胃肠气机不能顺降,故腹满不减;无形之邪热与有形之燥矢互结于内,故腹满胀痛;腑气不通,则大便秘结;四肢皆禀气于胃,热炽阳明,故手足濈然汗出;里热炽盛,扰乱神明,故潮热而谵语;舌苔黄燥或焦裂起刺,均为邪热壅盛,伤津耗液之征。临床以腹满位于整个腹部,硬胀而且痛,或绕脐疼痛,必兼大便秘结等为特点。其治疗,宜泻下热结,方选大承气汤。
总之.腹满一症,有寒、热、虚、实、食之分,临床可结合证、因、脉,治的特点,加以鉴别。
【文献别录】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三焦病者,腹气满。”
《证治汇补》:“气胀者,七情郁结,胸腹满闷,四肢多瘦。”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