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症状大全口腔症状正文

口流涎

【概念】

口流涎,或称口角流涎。在《内经》中称“涎下”,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称“口吐涎”。

小儿口中流涎,则名“滞颐”。《诸病源候论》说:“滞颐之病,是小儿多涎唾流出,渍于颐下,此由脾冷液多故也。”在本书儿科症状中专门讨论。

【鉴别】

常见证候

风中经络流涎:颜面麻木,口眼喎斜,眼睑不能闭合,恶风寒,流泪,常有口角流涎,舌苔白,脉浮弦。

风痰入络流涎:口中流涎不止,半身麻木不遂,口眼喎斜。舌歪语謇,或神志不清,头目眩晕,喉中痰声漉漉,舌苔厚腻,脉象弦滑。

脾虚不敛流涎:口中流涎淋漓,纳呆食少,神怯面白,或腹胀时满,或便清泄泻,舌淡苔薄,脉弱。

肾虚不摄流涎:口涎时下,不可收持,精神迟滞,耳目失聪,腰膝痠软,头昏头晕,夜间尿频,尿后余沥不尽或失禁。舌淡胖、有齿痕,苔滑腻,脉沉细无力。

脾胃积热流涎:口中流涎,口舌疼痛或糜烂溃疡,口干口苦,便秘尿赤,心烦食减,舌尖红赤或起芒刺,舌苔黄或黄腻,脉象滑数。

鉴别分析

脾胃积热流涎和脾虚不敛流涎:二者虽均属脾,但一实一虚,病因病机却各不相同。脾胃积热多因素有蕴热或恣食膏腴,致脾胃伏火上蒸或心胃火盛,上迫廉泉,津液外溢,故见流涎。《灵枢口问》篇说:“胃中有热……故涎下。”而脾虚不敛乃因脾胃素虚或伤于饮冷;或虫积为患,耗伤脾胃,致脾气虚寒,无以输布津液,气虚不能摄精,故涎流口角。前者常见口舌生疮、舌质红赤、尖边芒刺,或唇颊糜烂,心烦不寐,便秘尿赤等实热之象。小儿,口水清稀,终日连绵不断,浸湿衣衫。并兼面白神怯、腹胀便溏等脾虚之象。治宜益气健脾,温中摄涎。方用六君子汤甘草干姜汤加减,或用温脾丹加减。尤需注意,对脾虚不敛之证,切莫见其流涎不止,即认作痰涎为患,而一味攻逐痰涎,致成虚虚之变。诚如《幼科释谜》说,“小儿多涎,亦由脾气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若不治其本,补益中气,而徒去其痰涎,痰涎虽病液,亦元气所附,去之不已,遂成虚脱。”应该引以为戒。

脾虚不敛口中流涎和肾虚不摄口中流涎:二者均属于虚证,多见于年老体弱、或久病大病之后,脾肾虚衰,气虚不摄而引起。脾主津,开窍于口,主水谷精微之运化;肾主液,脉系舌本,主全身水液之气化。脾肾之气和,则津液上承,润泽于口,敷布于全身。若脾气虚衰,则脾津不敛。肾气虚衰,则津液不摄。不能气化布散全身,口失收持而涎下。二者一在于脾,一在于肾,分别兼夹脾虚和肾虚的不同症状,不难鉴别。且肾

虚不摄者多见于年高之人,或先天秉赋不足。其治当以温阳益气、补肾摄津。方用肾气丸加参芪五味子益智仁等。但临床见症,脾肾二虚常有兼夹,应当注意。

风中经络流涎和风痰入络流涎:二者均与风邪有关,而见口眼喎斜。但前者口角流涎乃因经络空虚,外风乘虚袭于手足阳明之脉,经隧不利,口喎不能闭合,津液失于收持所致,属风中经络的轻症,以外风为主;后者多见于中风、癫疾,其病机属内风夹痰浊上扰。从症状分析,风中经络的口角流涎症情较轻,一般仅见口眼喎斜;而风痰入络口角流涎症情较重,症见舌歪语謇、肢体麻木不遂,或痴呆、或喜笑不休,或卒然晕倒、神情恍惚,且有喉中痰涌、舌苔厚腻、脉象弦滑等一派痰浊壅盛之象。风中经络者轻浅易治,当予疏风通络,口喎得愈,则口水自止。方用牵正散加蝉衣、荆芥防风蔓荆子钩藤;风痰入络口角流涎,还当辨其虚实寒热。属虚属寒者,治宜益气化痰、熄风通络,方用六君子汤加天麻秦艽、姜汁。夹热者治宜清热化痰、理气通络,方用导痰汤加栀子黄芩黄连竹沥。本证多为本虚标实,急则治标,俟病情稳定,又需健脾、益肾,从本论治。

【文献别录】

《东医宝鉴·内景篇》:“三虫之证皆口流涎也”。“小儿腹痛口中出清水者,虫痛也”。

《珍本图书集成·杂证会心录》:“脾虽开窍于口,而津液则出于肾。足少阴之气上交阳明,戊癸相合而后能化水谷之精微。气不上交,则水邪反从任脉而上于廉泉,故涎下。惟补足少阴以助下焦之生气上升,则任脉下盛而上之廉泉通,则涎下于内,不下于外矣!”

咨询电话:010-87264942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口唇颤动

下一篇:多唾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