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信息中医书籍温病条辨正文

《温病条辨》原病篇

过虑则凿之弊,「不藏精」三字须活看,不专主房劳说,一切人事之能摇动其精者皆是,即冬日天气应寒,而阳不潜藏,如春日之发泄,甚至桃李反花之类皆是。

汪按:喻氏天姿超卓,学力精锐,在此道诚为独辟榛芜,深窥窍奥,但帖括结习太重,往往于闻加门面上着力,论伤寒以青龙桂麻鼎峙,柯氏已正其失矣。乃论温病,仍用三扇,甚至方法数目,一一求合《伤寒论》,正如汉唐步天,以律吕卦文为主,牵凑补缀,反使正义不明,读者当分别观之也。寓意草中金鉴一条,仍属伤寒,指为温病者非。

4.热论篇曰: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出勿止。」

温者,暑之渐也。先夏至,春候也。春气温,阳气发越,阴精不足以承之,故为病温。后夏至,温盛为热,热盛则湿动,热与湿博而为暑也。「勿」者,禁止之词,勿止暑之汗,即「治暑之法」也。

5.刺志论曰: 「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此伤寒暑之辨也。经语分明如此,奈何世人悉以治寒法治温暑哉。

6.生气通天论曰: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暑中有火,性急而疏泄,故令人自汗。火与心同气相求,故善烦(烦从火从页,谓心气不宁而面若火烁也)。烦则喘喝者,火克金故喘,郁遏胸中清廓之气,故欲喝而呻之。其或邪不外张,而内藏于心则静,心主言,暑邪在心,虽静亦欲自言不休也。

7.论疾诊尺篇曰: 「尺肤热盛,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病且出也。」

此节以下,诊温病之法。

经之辨温病,分明如是,何世人悉为伤寒,而悉以伤寒足三阴经温法治之哉?张景岳作「类经」,割裂经文,蒙混成章,由未细心紬绎也。尺肤热甚,火烁精也。脉盛躁,精被火煎沸也。脉盛而滑,邪机向外也。

8.热病篇曰: 「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有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则泄。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热病七日八日动喘而弦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勿刺肤,喘甚者死。热病七日八日,脉不躁,躁不散数,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腠刺之。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骨髓,死不可治。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热病者脉尚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阳脉之极,虽云死征,较前阴阳俱静有差,此证犹可大剂急急救阴,亦有活者。盖已得汗而阳脉躁甚,邪强正弱,正尚能与邪争,若留得一分正气,便有一分生理,只在留之得法耳,至阴阳俱静,邪气深入,下焦阴分正无捍邪之意,直听邪之所为,不死何待)。脉盛躁,得汗静者生。热病不可刺者有九: 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二曰泄而腹满者死。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曰汗大出,呕,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曰欬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热者死。九曰热而痉者死,腰折、瘈瘲、齿噤齘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此节历叙热

|<< << < 1 2 3 > >> >>|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温病条辨》凡例

下一篇:《温病条辨》上焦篇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