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杨济生,山东省观城县人,生于1896年,卒于1975年。出身于世医家庭。18岁时,已崭露头角,求诊者日逾百人,先后在汉口、重庆等地挂牌行医。1955年,奉调北京,在中直机关第六医院和北京友谊医院中医部工作。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学会顾问、友谊医院中医部主任。
生平著作
杨济生,山东省观城县人,生于1896年,卒于1975年。出身于世医家庭。18岁时,已崭露头角,求诊者日逾百人,先后在汉口、重庆等地挂牌行医。1955年,奉调北京,在中直机关第六医院和北京友谊医院中医部工作。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学会顾问、友谊医院中医部主任。
学术思想
杨济生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提出了中风的发病机理是由于“心气与脑气不相顺接”。“心气”指的是心主血、主脉的能力。他认为,只有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脉道才能柔韧通利,血液才能在脉内正常运行,从而濡养脏腑、周身、脉管及大脑。“脑气”是指脑对眼、耳、鼻、舌、身的支配能力和脑的意识思维能力。脑气依赖于心血的濡养。脑气旺盛则人的二目有神,语言流利,思维敏捷,表情丰富,活动自如。如果积损伤正,精血内耗,阴亏于下,阳亢于上,阳化风动,母病及子,心气暴盛,心力逾常,气血直冲犯脑,可使血液离经而发中风。或气血生化乏源,心气不足,运血无力,气滞血瘀,瘀阻于脑脉而发病。若饮食不节,脾失健运,聚湿生痰,子病犯母,痰浊归心入血,上犯于脑,阻滞脑脉而发为昏倒、歪僻不遂。如情志所伤,心火暴盛,心气暴涨,气血并逆上犯于脑,脑脉破裂,血瘀脑中,脑气不通,遂至卒倒无知。由此,治疗时注意心的功能状态,心火暴亢者宜清泻心火,阴虚阳亢者应滋阴降火,交通心肾,虚弱者宜补益心之气血。此外,心功能的强弱决定了中风病病程的长短和预后好坏,所以在全程治疗当中应当时时顾护心气,不用或少用伤心气、心阳的药物。
临床经验
杨济生不仅以方药见长,在针灸方面也颇多建树。他在针灸治疗时,讲究选穴要少而精,取穴要准,手法要稳,强调聚精会神,扎针时要眼到、手到、气到,不得气不撒手。杨济生的行针手法尤为精湛,他行针时讲究手不离针,有时根据病情可以在同一穴位上做出“烧山火”、“透天凉”。杨济生还擅长交经缪刺,常常是上病下治,左病右治。例如,治疗足跟痛选对侧下关,针治肩周炎又独取对侧阳陵泉,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他在遣方用药方面的特点是主张“简、便、廉”。他开出的处方,一般药味不多,也很少用那些昂贵的或不易买到的药。他主张小药治大病,用药要恰到好处,过量则损伤正气,不足则无以奏效。杨济生常说:“一方一药,掌握好坏,既能治病救人,也可因粗疏而给病人带来痛苦,增加患者的负担”。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