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特色中医针灸子午流注针正文

子午流注针的起源与发展

补虚泻实法”,即今人所称“子午流注纳支法”。同一时期,徐春甫著《古今医统》对子午流注针法有许多有价值的发挥;李梃所著的《医学入门》,以歌赋形式为正文,以注释作补充说明,简要易懂,其中有“流注开阖”、“流注时日”两文,提出了“合日互用开穴什的取穴法则,为扩大应用流注开穴,作出了贡献;杨继洲著《针灸大成》十卷,总结了明代以前针灸学的成就以及他的学术见解,内容包括针灸理论、方法和腧穴图等,是针灸学专著中流传较广,影响很大的一部书。其中卷五载各家对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的有关论述,并附图解及歌诀,从书得各卷中也可以看出他对流注取穴的重视。在收录的医案中也有不少“择时针穴”或用八法取穴的验案。另外,张介宾的《景岳全书》也有专章论述经络、针灸,对子午流注针法,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清代对于子午流注的研究似乎陷于停顿状态。成书于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的《医宗金鉴·刺灸心法》除卷七十九有“天干十二经表里歌”、“地支十二经流注歌”各一首外,其余各卷均未提及。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清王朝下令太医院永远废止针灸科,针灸学术趋于衰落,子午流注针法的应用越来越少。同治十三年(公元1872年)由廖润鸿撰写的《针灸集成》一书,虽然特别重视五输穴的应用,但对与子午流注针法,并未深入论及。国民时期,不少人认为以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等为基础的子午流注针法具有唯心论的色彩,研究的人较少。

解放后,针灸又获得新生。解放初期朱琏编写的《新针灸学》虽未具体论及子午流注,但却认识到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针刺的重要性,把“刺激的时机”、“刺激的穴位”、“刺激的手法竹并列为针灸治疗的三大关键。重庆第一中医院吴棹仙所著的《子午流注环周图》、《子午流注说难》及承淡安、陈璧琉、徐惜年合编的《子午流注针法》很好地推动了子午流注学说的发展0 1979年,刘冠军等在《吉林中医药》上介绍了改编的“徐氏逐日按时定穴歌”,对推算当天开穴的方法有所改进0 1980年,上海市中医院吕国中等研究发现针刺开穴时,得气效应明显提高;针刺闭穴时,得气效应电信号出现率低,两者确实有差异。曹欣荣、詹永康编著的《古典时间治疗学》,刘炳权编著的《针灸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知要》,李鼎、李磊校订的《子午流注针经》等标志着我国近年来在研究子午流注针法方面,有了一些进展。

|<< << < 1 2 > >> >>|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上一篇:子午流注的意义

下一篇:子午流注针针刺注意事项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