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特色 --> 中医针灸 --> 器具技法 --> 传统时间针灸法

传统时间针灸法

子午流注、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是古代医家创立的择时选穴针刺法,统称为传统时间针灸疗法。
纳甲法取穴,每日针刺11次,每次留针20分钟,7~10次为1疗程。

 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纳甲法取穴,针刺时间按患者就诊时间,每日针1次,每次留针20分钟。10次为1疗程。

 四、瘫痪(脑血栓后遗症、脑炎恢复期后遗症、脑栓塞后遗症、脑溢血恢复期后遗症、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癔病性瘫痪、周期性麻痹、脊髓炎截瘫等)

 以纳甲法按时选经取穴,每日上午于7~9时或9~11时取穴针刺,进针得气后留针10~20分钟,加电针。隔日针刺1次,10次为1疗程。

 五、外阴白色病变

 以纳甲法取穴,针刺得气后留针20分钟,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疗程。亦可用艾灸法结合纳甲法取穴。

 六、肾泻(肠结核)

 用流注纳甲法开穴,当取太溪,遂取28号毫针,采用补法,留针15分钟,配命门、大都、天枢,连续按时开穴针治4次,休息3天后,若不愈再针。

 七、眩晕症(高血压)

 按时开穴治疗,当开肾经输穴太溪,用补法,配风池,每天针1次,留针20分钟,5次为1疗程。

 八、呕吐症(神经性呕吐)

 属肝气犯胃呕吐。用流注纳甲法开大敦穴,加内关止呕,足三里平逆。每日定时取穴,留针20分钟,5次为1疗程。

 九、耳鸣

 用流注纳甲法开穴针治,次针肾经原穴太溪(均用补法)。每日针1次,每次留针30分钟,5次为1疗程。

 十、下颌关节功能紊乱

 用流注纳甲法开穴,泻法,加刺对侧合谷穴,留针15分钟,日针1次。

 十一、目斜视

 按纳甲法开穴,主客相配,用补法,留针20分钟。日针1次,5次为l疗程。

 十二、妇女月经过多

 选用隐白穴,采用子午流注纳子法灸疗,灸治时间定在每日辰巳两个时辰(7~11时)。

 十三、支气管哮喘

 于下半夜寅时针刺手太阴肺经井穴少商穴。每日针刺1次,5次为1疗程,每次留针2p~30分钟。

 十四、咳嗽

 在寅时取肺经的尺泽、太渊穴。

 十五、发热

 在寅时取肺经的少商、尺泽穴针刺。

 十六、呃逆   

 按纳子法计算患者来诊时辰开穴针刺。

 十七、原发性高血压

 用养子时刻注穴法,所用穴位为:太冲、行间、太溪、然谷、复溜、侠溪、曲泉、阳陵泉、足三里、曲池、太白、阴陵泉、内庭、间使等,根据气血流注及辨证情况适当选用。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留针20~30分钟。

 十八、腰扭伤

 按灵龟八法计算开穴为足临泣的时辰,按时取穴针刺足临泣,一般针刺1次即可见效。 

 十九、淋证(少腹绞痛)

 按灵龟八法计算申脉为开穴的时辰,于此时辰针刺双侧申脉穴,得气后留针lo分钟,针刺1次疼痛可立减,排尿正常。

 二十、疝气疼痛(钳闭性疝)   

 按灵龟八法计算患者来诊时开穴针刺,针入痛减后,留针5分钟,待疼痛消失,并用手将疝块向腹腔轻揉,推压,予以回纳,只听到“吐噜咕噜”声响后,疝块消失。10分钟后出针。 

 二十一、软组织损伤(部位包括手指、手腕、肩肘、胸胁、腰背、膝踝等)

 以灵龟八法计算开穴针刺,一般采用强刺激,每5分钟行针1次,留针15~30分钟,每日1次,3次1疗程。

 二十二、小儿痿证

 方法是先针当日当时纳甲法、灵龟八法开穴,再选刺患肢的足三里、髀关、伏兔、梁丘、阳陵泉、环跳、绝骨、丘墟、昆仑、太溪、曲泉等穴。每日针1次,每次选3~5个穴,每穴尽可能避免连续用两天,手法强刺激而短速。亦可配合内服中药淫羊藿、川木瓜加于养胃汤或益胃汤化裁。

 二十三、急慢性疾病(包括男性不育、斑秃、偏瘫、面肌痉挛、外感咳嗽、呃逆、遗尿等)

 以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纳甲法开穴联合运用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分享到:

本页关键字:传统时间针灸法  头痛  胃痛  周围性面瘫  瘫痪  肾泻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麦粒灸疗法        下一篇:温灸筒

>> 返回器具技法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专家请点击免费预约中医专家(轻松预约到专家)

精彩推荐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网站导航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意见反馈 | 申请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声明 | 求医问药 | 中医家园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