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特色 --> 中医针灸 --> 器具技法 --> 传统时间针灸法

传统时间针灸法

子午流注、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是古代医家创立的择时选穴针刺法,统称为传统时间针灸疗法。
作为主穴,纳子法开穴为辅穴,阿是穴与病穴为备用穴。肌肉丰厚部位的穴位加拔火罐,肌肉浅薄部位加灸,每日针1次,5次为l疗程,不间断,取效为度。

 二十四、心悸、胸痛、胃痛

 约定病人在公孙、内关开穴的时辰来治疗。

 二十五、胁肋痛

 先针患者来诊时辰开穴为主,再配以支沟、阳陵泉、期门等穴为客。

 二十六、头面五官病

 约定病人在临泣、外关开的时辰来治疗。

 二十七、心绞痛

 以病人来诊时开穴为主,配以客穴应之,再辅以心俞、神门、鸠尾、巨阙等穴。

 二十八、胆道蛔虫病

 以病人来诊时开穴为主,配以客穴应之,再辅以日月、阳陵泉、胆俞、阳纲等穴。

 二十九、阴虚喉痛

 以病人来诊时开穴为主,配以客穴应之,再辅以鱼际、太溪、少商、廉泉等穴。

 三十、火眼

 以病人来诊时开穴为主,配以客穴应之,再辅以睛明、太阳、耳尖、瞳子髎等穴。

 【注意事项】

 1.经穴生克关系是决定针刺开穴用补还是用泻的手法根据。如“甲己穴克经”,甲日取穴针刺时,若治疗实证,需泻经之实,则应用补的针刺手法,以加强穴克经的作用;若治疗虚证,需补经之虚,则应用泻的针刺手法,以减轻穴克经作用。

 2.定时取穴针刺,为了针对病情选用适宜的穴位,可确定某穴在其开穴时定时针刺。这种方法可充分利用穴位主治效用,提高疗效。

 3.在选取开穴施治时,应当少量配以主治效用与病情相符的穴位。

 4.当纳子法流注时辰未到,或已过了开穴时辰,而疾病较急

需即刻施针者。或遇病变虚或实证候尚不明显时,则可在病经上取与该经五行属性相同的本穴或原穴针刺,阴经仍以俞代原。如脾属土,脾经的太白穴亦属土,太白穴即其本穴。脾经无原穴,以俞代原,则仍以太白穴为原穴。

 5.临床运用时,因考虑到其补泻作用依靠不同穴位,在不同时间针刺。故一般应循经取穴,定时针刺。如肝经有病在丑时取肝经适当穴位进行治疗。

 6.运用灵龟八法取穴针刺时,不仅按时取开穴针刺,同时还因奇经八脉之间的结构联系而配用八穴的其他非其时开穴。如公孙与内关各通于冲脉与阴维脉,冲脉与阴维脉在心、胸、胃等部位相合,故公孙、内关二穴也存在某种联系,临床运用中可在内关穴开穴时配用公孙,公孙开穴时配用内关,其它六穴相配关系是:后溪与申脉,临泣与外关,列缺与照海。这样八脉八穴分成了、四组,各组均有其主治范围,开穴与配穴合用可使疗效进一步提高。

 (1)奇经与正经均与八穴相通,因此该八穴不仅用于奇经病变的治疗,也可用于正经病变的施治。

 (2)用本法治病可按时取穴针刺,也可因病取穴定时针刺,一般治疗诸痛证常按时取穴针刺,疗效较好,如窦汉卿说本法可“除痛于目前”现代临床报道证实了本法效用。

 (3)据《针灸大成》载,本法可治疗244种病症,《针灸聚英》认为八穴相配可治211种病证,但应注意配穴和手法。本法穴位补泻作用与纳甲法等相似,以补泻手法不同,发挥不同作用。

 7.八穴相配取穴飞腾八法除按时取穴外,还可配合病穴治疗。以开穴为主,再按病情配穴针灸,才能达到扶正祛邪,邪去正安,阴阳平衡,通调气血之目的。

 8.补泻手法时间针法,除以时间为条件外,补泻手法也很重要,尤其必须掌握“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以及“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的原则。总之,能否得效,关键就在于能否得气。所以“得气”是“补泻”手法的基础。只有在得气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病情,施以不同补泻手法,

才能取得治疗效果。
      

|<< << < 11 12 13 14 15 16 > >> >>|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分享到:

本页关键字:传统时间针灸法  头痛  胃痛  周围性面瘫  瘫痪  肾泻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麦粒灸疗法        下一篇:温灸筒

>> 返回器具技法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专家请点击免费预约中医专家(轻松预约到专家)

精彩推荐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网站导航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意见反馈 | 申请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声明 | 求医问药 | 中医家园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