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窦默,名杰,又名默,字子声,金元间广平肥乡(今河北肥乡县)人。生于金代明昌七年(公元1196年),卒于元代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
【佚事】
窦默自幼喜欢读书,胸怀大志。在他20岁时,适逢战事,他被元兵俘虏,家境败落。从元军逃脱后,南渡黄河,依靠母族吴氏生活。后来有一姓王的老医生将女儿嫁与他为妻,并劝他从事医学,济世活人。
不久,他在蔡州遇名医李浩,并跟随其学习铜人针法,学成后返乡,专心从事医疗和教学,以针术及外科闻名于当时。当金改朝为元时,元世祖忽必烈曾诏命他任为昭文馆大学士,又被封为魏国公。后来又被任命为太子太傅。为官不久,他就以有病为由,辞去所有官职,返回故里。后来又奉召回京,经常与忽必烈共同商讨国家大事。在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病逝,元世祖忽必烈闻讯后深切悼念,亲自委派官员护送他的灵柩返回故里肥水,并追赠太师,封为魏国公,谥号为文正公,后人常将其尊称为窦太师。
【著作与成就】
与窦氏相关的著作主要有《窦太师针经》(现传本有《杨氏家传针经图像》(甲本、乙本)、《窦太师流注指要赋》、《窦太师秘传》、《针经指南》等。此外,清代学者王宏翰还认为《玉龙歌》也出自窦汉卿。此歌赋与窦汉卿针法特点很相近,很可能系窦氏弟子对窦氏针法的总结。这些著作文体多用韵文编写成歌赋,以利于诵读和记取腧穴,对普及针灸学具有积极作用。还有,在罗天益《卫生宝鉴》、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徐凤《针灸大全》等书都反映了窦氏针法的内容。
窦氏是我国针灸史上的名家之一,在临证选穴方面十分推崇流注八穴。流注八穴是指位于四肢部腕踝关节附近的公孙、内关、后溪、申脉、足临泣、外关、列缺、照海八个与奇经八脉交会的穴位,这是窦氏通过民间采访得来的。另外,窦氏十分重视针刺补泄手法的操作,指出针刺补泻法主要在于手指上的操作,强调“原夫补泄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故其在《针经指南》中着重描述了动、摇、进、退、搓、盘等具体操作手法。他还阐明了针刺与经络脏腑气血的关系,提出的气至“觉针沉紧”之说,使学习针灸者能够较为准确的体会得气的概念,具有较好的临床实际指导意义。
窦氏的“流注八穴”、“补泻在于手指”、“莫如用针”、“气至沉紧”等针灸学说,对后世针灸医家颇有影响,对针灸学理论与临床的发展都起到了指导和促进作用,窦氏在我国针灸发展历史上堪称为一位颇有造诣且颇为著名的临床大家。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