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孙思邈,隋唐时代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一百零一岁,人称“孙真人”。
【佚事】
孙思邈幼年时体弱多病,为了给他治病,他父母几乎耗尽家产。稍稍长大后,他非常聪明好学,七岁开始读书,每天能念诵千余字,二十岁时便已经通晓诸子百家学说,时下人们都称赞他为“圣童”。
他一生淡于名利。隋文帝时代,他被征召为国子博士,却称病未去赴任。唐朝统一中国后,唐太宗李世民要授予他爵位,他也坚决不接受。此后唐高宗李治又任命他做承务郎、直尚药局,他依然谢绝,因为他立志要当一名济世活人的医学家。
孙思邈“博极医源”,深入探讨《素问》、《灵枢》、《甲乙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脉经》等书,一直到白首之年。孙思邈在医疗活动中,非常注重医学道德的修养,提出作为一名真正的医生,必须做到“精”和“诚”。精,就是对医术精益求精。诚,就是以诚待人。有关他的生平事迹以及诊治疾病的故事史书记载较为丰富。
一针救母子二命
有一次,孙思邈在路上看到四个人抬着一口棺材往前走,殷红的鲜血从棺材缝里滴下地来,后面跟了一个老婆婆,哭的死去活来。孙思邈上前探问,原来是老婆婆的独生女儿因难产折腾了两天两夜,孩子没有生下来,女儿的命却丢掉了。孙思邈看了看从棺材缝里流出的血的颜色,问明了这女子才死了没有几个时辰,于是要求老婆婆把棺材打开,让他试着救救看。棺材打开后,孙思邈见那妇人脸白得象张纸,没有一点儿血色,他仔细摸了摸脉,感觉到还有一丝跳动。于是赶紧选好穴位,针刺起来,还用了特殊的捻针手法。不一会儿,妇人的胸部有了起伏,腹部也蠕动起来。“哇!──”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声,一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生了下来,产妇也睁开了双眼。孙思邈赶紧把随身带的药拿了出来,给产妇喂了下去。不一会儿产妇便完全苏醒过来。孙思邈用一根银针救活了母子两条性命,人们都称赞他是“医神”。
孙思邈坐虎针龙的传说
相传唐代名医孙思邈用串铃撑住虎口,拔除了老虎喉中的骨刺,从此老虎成为他的坐骑。还有,他曾坐在虎背上,用针灸术治愈了灞河龙王的顽疾。龙王的病好了之后,就为人间行善,并施和风细雨。这种生动传奇的民间传说,寄托着人们对孙思邈的崇拜。民间流传的孙思邈坐虎针龙的木雕,就是一件以这一民间传说为题材创作的神龛。自古以来,许多民间医生的家中或药店,都会供奉这样一个孙思邈坐虎针龙的木龛。
【著作与成就】
孙思邈取各家精华,去诸书繁芜,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分类编次成第一部医学巨著,取名《备急千金要方》。因为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此书共三十卷,主要包括医德规范、临床须知、妇、儿,内、外各科病证及解毒、急救、食治、养性、平脉、针灸、孔穴主治、导引等内容,可谓集唐代以前医药学之大成,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为了弥补《千金要方》的不足,孙思邈于晚年又编成《千金翼方》三十卷。内容主要为药物和张仲景《伤寒论》的大部分资料,对疾病的论述和针灸处方、方剂也有某些增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对国外也有一定影响,成书后不久,即传到日本和朝鲜,受到国外医学家的重视和欢迎。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