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方
【药物】艾叶适量。
【制法】以酒炒艾为绒,作饼。
【用法】敷脐。用于寒泻。
【出处】《增广验方新编》。
42方
【药物】热柴灰适量。
【制法】布包。
【用法】敷脐。用于寒泻。
【出处】《增广验方新编》。
43方
【药物】糯米、酒糟、盐各适量。
【制法】和匀,炒热。
【用法】敷脐。用于寒泻。
【出处】《增广验方新编》。
44方
【制法】捣作饼。
【用法】敷脐。用于寒泻。
【出处】《增广验方新编》。
45方
【制法】共为末,用醋炒热。
【用法】敷脐。用于寒泻。
【出处】《增广验方新编》。
46方
【药物】炮姜30克。
【制法】捣烂。
【用法】贴于脐部,盖过丹田穴(约长2寸5分,宽1寸)。布包扎1~2小时。用于寒泻。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47方
【药物】松香3克、大蒜2枚。
【制法】松香研成末,与大蒜同捣烂。
【用法】敷脐上,用膏药盖贴。用于寒泻。
【出处】《穴敷疗法聚方镜》。
48方
【药物】生附子1大片。
【制法】烘热。
【用法】包肚脐上。用于寒泻腹痛。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备注】《俞穴敷药疗法》用黑附子研为细末,用开水调成膏,贴神阙穴治寒湿泻。可参。
49方
【药物】松香适量。
【制法】研为细末,过筛,用酒或白蜜调成膏,纱布包裹。
【用法】敷神阙穴,胶布固定。用于寒湿泻。
【出处】《俞穴敷药疗法》。
【备注】松香不溶于水,能溶于酒类。
50方
【制法】研细末,唾液调和如饼状。
【用法】敷于脐上,外贴膏药保暖。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51方
【药物】硫黄、丁香各2克,白胡椒1.5克,绿豆粉4.5克。
【制法】共研末和匀。
【用法】将药末少许敷在脐上,外以膏药封贴。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52方
【药物】酒饼丸适量。
【制法】研成粉末,以醋调成糊状。
【用法】敷脐部,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1次,5~8小时后去掉。同时禁食,有脱水及酸中毒者,给予输液及纠正酸中毒。
【出处】《广西赤脚医生》。
53方
【药物】大蒜1~2枚。
【制法】连皮放热灰中煨熟,去皮捣烂,纱布包裹。
【用法】敷神阙穴。局部有烧灼感,并且皮肤发赤时去掉,1日1次。
【疗效】张建德用此法治腹泻10余例,均2~3天痊愈;莫文丹治17例,一般贴药2天后均能治愈。
【出处】《中华药学杂志》;《穴敷疗法聚方镜》;《中医外治法集要》。
【备注】大蒜治泄泻许多医籍均有记载,如《千金方》以大蒜须捣脐中,《增广验方新编》取大蒜须同银珠同捣敷跻等。现多煨熟后再用,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延长敷药时间。
54方
【药物】生姜、大葱、大蒜各64克,木鳖仁15克,穿山甲10克,乳香、没药末各9克,丁香1.5克。
【制法】前5味用麻油熬,黄丹收膏。
【用法】将后3味掺入膏内,敷胳上。用于夏日泄泻,敷之即效。
【出处】《理渝骈文》。
55方
【药物】鲜石榴果皮30克。
【制法】捣成泥状。
【用法】敷于肚跻,外盖铝纸、纱布,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l次。
【疗效】治疗腹泻24例,1次痊愈12例,2次痊愈5例,3次痊愈4例,好转3例。又据莫文丹介绍,治疗5例顽固性腹泻患者,均获显效。
【出处】《河南中医学院学报》;《穴敷疗法聚方镜》。
56方
【药物】五倍子(炒黄)、干姜各10克,吴荣萸、公丁香各5克。
【制法]共研细末,备用。
【用法】每次取10克,用温白酒调成软面团状,做成直径5厘米的药饼,敷跻部,胶布固定,晚敷晨揭,每日换药1次,连用1~8次。用于腹泻,效果较好。
【出处】《铁道医学》。
【备注】加川椒、广木香各5克名止泻散,见《中医外治法集要》。
57方
【药物】细辛,荞子粉各3克。
【制法】共研细末,制成蚕豆大的丸子。
【用法】放脐眼内,纱布盖上,固定好,用于腹泻可1次止泻。
【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
58方
【药物】丁香、川椒各适量,膏药1张。
【制法】研末,放于膏药中心。
【用法】贴脐及尾椎。用于腹泻。
【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
59方
【药物】总管根皮少许。
【制法】嚼烂。
【用法】敷脐。用于腹痛便泻。
【出处】《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
60方
【药物】五倍子6克,公丁香3克。
【制法】共研细末,水和调匀。
【用法】每次取3克敷脐眼上,外用普通膏药盖贴。用于腹泻。
【出处】《穴敷疗法聚方镜》。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