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方(加压包扎法)
【用法】取五分硬币一枚,用消毒纱布包裹,将患儿仰睡,暴露肚脐部位,局部常规消毒,将硬币压平突脐,再用伤湿止痛膏条作“十”字形固定,外加胶布扎紧,5~7天后解下,或让其自行脱落。贴胶布时,切忌将患儿腹皮叠起,亦不能缠腰扎紧,以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对胶布过敏者,宜另择固定之物。用于婴幼儿脐突。
【疗效】治疗婴幼儿脐突200例,均获1次性痊愈。
【出处】《四川中医》。
2方(二豆散)
【制法】共为细末,用芭蕉汁调。
【用法】外擦脐突四周,若脐带未脱,脐带顶端中央忌擦,1日1次。用于婴幼儿脐突。
【验案】患者,男,4天,1987年10月8日初诊。代诉:婴儿娩出后,发现脐部有庞大肿物,纳乳、大小便正常,在某人民医院儿科、外科会诊,疑为先天性胚胎瘤,建议送省医院检查,因种种原因未能前往。查:脐部有一大型肿物,状如暖水瓶盖,高6厘米,直径5.5厘米,平顶,中间略有凹陷,质硬,压之不退,色微红,满腹紧张。诊为脐突,乃婴儿腹中蕴热,气胀冲脐所致,遂以二豆散外擦,并内服犀角解毒饮(牛子、生甘草、银花、香附各5克,荆芥、防风各3克,浓煎犀角、磨水兑服1日数次)。经外擦及内服中药各2剂,其突出物缩小一半,继用各2剂后霍然而愈。
【出处】《湖南中医杂志》。
【备注】二豆散出《医宗金鉴)。
3方
【药物】杏仁6克。
【制法】打烂做饼。
【用法】贴脐眼上,用束腰带裹紧。用于小儿脐突出。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备注】本方亦可治脐疮,用香油调敷。
4方
【药物】乌药。
【制法】磨水。
【用法】敷脐上即收缩。用于小儿脐突。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5方(外消散)
【制法】共研细末,用田螺浸水,调前药末。
【用法】包敷肚脐。用于小儿脐突出。
【出处】《医宗金鉴》。
6方
【制法】共研细末,热饭和成饼。
【用法】敷脐上。用于小儿脐突出。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7方
【药物】乌药10克,高良姜6克,川楝子10克,巴豆2枚,橘核15克,橘叶10克。
【制法】研末过60目筛,备用。
【用法】将上药以绢两层包如铜钱大小(略大于脐)贴于脐突部位,将药包置于脐上,再以腹带固定压至平腹,每3日更换1次。半月后脐凸恢复正常。此后亦未复发。
【出处】《中国中医急症》。
8方
【制法】上药按2:1取药,研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以盐水清洗脐部拭干,消毒周围皮肤,用消毒纱布块轻轻加压使疝环回复,撒上辛香散(约1克)。盖上纱布块压紧疝环,用绷带固定。一般经1~2次治疗痊愈。无并发症。固定良好者,不需换药。
【出处】《湖南中医杂志》。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