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因
由碰撞摔跌倒地,致使头部受伤,因而,脑神经及脑中枢神经,受到不同程度震荡的影响。
2.症状
头痛,头昏,摇头,或走动时头更昏。重症,则昏迷。昏迷恢复,有转为间歇抽风之可能。
3.辨证施治
摔倒后,头部着地,不论头部的外伤如何,主要怕脑的内部因震荡而受到损害,这种损害,即气血的瘀滞。但由于瘀滞的范围大小不同,所以,表现的病情有轻重的差别。本病在治疗上,则应施以补肾健脾,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安神镇静等法。
配穴与手法:
(1)合谷穴(泻)、列缺穴(补)、风池穴(补)、足三里穴(补)、太冲穴(泻)、太溪穴(补)等。并加经络循按法、头部推运法、背部循压法。每穴平揉、压放各70~100次。
轻重标准度:应用中度。
快慢标准度:应用慢度。
平揉圆圈大小度:应用小度。
(2)神门穴(补)、列缺穴(补)、后溪穴(补)、太溪穴(补)、三阴交穴(补)、足三里穴(补)、太阳穴(补)、风池穴(补)、百会穴(补)、膻中穴(补)、巨阙穴(补)、中脘穴(泻)、关元穴(补)、天枢穴(补)、期门穴(泻)、带脉穴(补)、肺俞穴(补)、心俞穴(补)、膈俞穴(补)、脾俞穴(补),肾俞穴(补)。每穴平揉、压放各50~70次。
轻重标准度:应用轻度。
快慢标准度:应用慢度。
平揉圆圈大小度:应用小度。
揉圈及压放要有间歇,显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手法要按标准,操作过程要灵活。灵是清楚,活是不滞,使每个手法,在全部配穴中,不脱离标准的要求。
方义解释:
第一组配穴:应用于轻度脑震荡患者。取合谷、列缺、风池、太冲、太溪穴,镇静,止头痛,止头昏;合谷配足三里穴,疏通手足阳明经脉;并助以循按经络,头部推运和背部循压等法,以起活血化瘀之效。
第二组配穴:应用于脑震荡导致抽风而为外伤性癫痫者。取神门、巨阙、肺俞、心俞、膈俞、膻中穴,补气,补血,安神。取列缺配后溪穴,调理任、督二脉;再与百会、风池、太阳穴配合,治疗头昏。取太溪、肾俞、关元穴,补先天之肾;取三阴交、足三里、天枢、中脘、脾俞穴,补脾健胃,以调后天之功能。泻期门穴,以解郁;补带脉穴,约束诸脉络。有缓解病情反复之效。
验案例证
(1)悦X X,男,30岁,干部。1957年12月5日初诊。
主诉:上月23日,在球场被人撞倒后发生休克,经某医院急救后渐好。现在,觉得头闷疼、昏晕,走路昏甚。据诊断为脑震荡。经针灸后,当晚反应不好。因此,前来求诊。
处理:点合谷穴(泻)、列缺穴(补)、风池穴(补)。每穴平揉、压放各100次。并辅助经脉循按,头部推运,背部循压等手法。
复诊(7日):初诊后,即觉头昏减轻,下午头痛停止,以后觉得两鬓微有隐痛。左侧较重,还有点昏,走路可以不用人扶。
处理:同前。
三诊(9日):走路快了,头有点昏,精神紧张时,左鬓略有微疼。
处理:同前。
四诊(11日):走路已能迈大步,半夜觉醒时,头微有隐痛。
处理:同前。
本病,共治疗4次,即告痊愈。
(2)汪X ,女,48岁。陕西省某建筑公司干部。1973年4月初诊。
主诉:间歇发作抽风已一年多,在发病的半年前,参加星期六干部劳动,在建筑场地,不幸被空吊的砖块掉下砸在头部而倒地,经过急救伤愈。半年之后,发生间歇性全身抽风。之后,不断经西安市各大医院,按外伤性脑震荡癫痫治疗,进行注射、针灸、服中西药物,均未见效。
当时,患者在一开始,接受点穴疗法治疗期间,一日要抽几次风。抽即倒地,头斜仰,全身挺直,四肢抽搐,约数分钟后缓解。闭目休息十数分钟渐清楚,但觉头有微痛,全身疲乏、无力。
患者在每次犯病时,都是由精神上的突然紧张而引起。不仅不敢看电影或戏剧,连一点干扰的声音都听不得,如他人的连续咳嗽声,小孩的哭闹声,门窗突然的关闭声等,都会引起患者的抽风病发作。
患者点穴治疗经过:一周内,点穴3次。每次就诊时,都有家人作陪,以防中途及候诊时犯病。在点穴3次之后,患者就感到有效。但在一次候诊中,听到拉抽屉时的摩擦声,就犯了病。对此,为了巩固疗效,在每次就诊时,都给予照顾优先点穴。就这样,不断地以一周内点穴3次。经过3个月的治疗过程中,一直没有犯病,而且,精神面貌也为之好多了。后来,因我左腿脚,被车子撞伤,不能上班而停止治疗。到当年的秋冬季以后,患者又由轻而重逐渐犯起抽风。1974年,又经我点穴3~4个月的时间,又将患者的抽风病控制未犯。之后,又因我足疾复发而又停止治疗。
此后,患者前往太原、北京、天津等地,藉探亲之便求医治疗,均未获得效果。从此,在西安连年断断续续地让我点穴,终子在1985年此病完全治愈。已经能够一个人上街,还能看电视和阅读书刊,一切均很正常。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