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中医文化中医流派正文

经典伤寒派力斥三焦学说的恽铁樵

恽铁樵

恽铁樵(1875-1935),名树珏,江苏武进人。早年曾在商务印书馆主编《小说月报》,以译笔而声于文坛。同时,他又精研医经,数问业于上海伤寒名家汪莲石。中年改操医业,行道二十年,其挽救危逆甚众,以胆识兼优为同道称评。

恽氏以时医多崇尚叶天士《温热论》、吴鞠通《温病条辨》,与《伤寒论》分庭抗礼,另辟门经,遂注意研究三焦学说.研究《温病条辨》、《临证指南医案》、《温热经纬》等书中的用药规律,并留心观察崇叶、吴之学的医生的治病效果,发现温病学说中“有未发明之学理,有江湖术之黑幕”,遂著《温病明理》辟叶吴诸家学说之非,追寻仲景学说之古义。他认为,《温病条辨》之三焦,非《内经》之三焦,而温病从口鼻而入,始于手太阴之说亦不能成立。他说:《内经》言凡热病伤寒之类,凡邪风之害人,皆始于皮毛,今言从口鼻入,由里出外,是必温病在《内经》‘凡热病’,三字范围之外而后可”。又谓:“既言从口鼻入,鼻通于肺,故在手太阴,然则口通千脾,不在足太阴乎?”认为叶、吴于《伤寒论》六经之外别创一三焦之说,是“既未懂得六经,尤未懂得三焦”,基本上否定了温热派的学说。

历史上的伤寒与温病之争,颇为激烈,恽氏认为关键在于病名混淆,概念不消,故首先为之正名。他认为:“温病本是伤寒,因时令之异,六气之殊,病形之变而别名为风温、暑温、湿温。温病之来路,因伤于寒,与伤寒同一方式,故假定为伤寒系之温病,即仲景所言之温病也。其夏秋间习见之热病,不因伤于寒,因于湿者,曰湿温,因于暑者,曰暑温,与前条之湿温.暑温,病理病形绝不相同,故另名为非伤寒系之温病,相当于仲景所言之湿、暍,亦《难经》所言之“四日热病五日湿温之名”。这个湿与暍,恽氏解释道:两病多发在夏秋之交、溽暑之时。暑病汗多,舌绛边润,脉数;湿病舌白润,口渴脉软汗多。无论湿、暍必胸闷。两病还多发于都会人烟稠密之处。基于以上认识,恽氏认为举世聚讼,缴绕不巳的温病不过湿、暍而巳,而吴鞠通等必著为专书,妄引经文,不肯直载爽快说出,致后人不得要领。

关于治疗,恽氏认为凡伤寒系的疾病,皆以《伤寒论》为准则,“伤寒以《伤寒论》为准,温病亦当以《伤寒论》为准。凡《伤寒论》中祖方,用辛凉不参以溫药者、皆是治温病之方”,他遵陆九芝之说,视葛根芩连汤为治伤寒系温病的主方。如溫病初起发热,唇红,舌燥渴,不恶寒,烦躁,无汗而喘者,用麻杏石甘汤;不烦躁,指尖微凉,舌质红、边尖光,下利者,用葛根芩连加麻黄汤;如初起发热形寒喉痛,扁桃腺有白点,而有汗者,可用葛根芩连加石膏合普济消毒饮;若发热有汗,初起微形寒,须臾即罢,骨楚头痛,或咳或否,或自利者,用葛根芩连汤。

关于湿温(湿)、暑温(暍)的治法,恽氏认为比较简单,远不如伤寒复杂,但要辨准,否则误治而成坏病,通常号称难治的湿温,实皆坏病。如发热形寒,脉缓,热不甚高,肌肤津润,舌苔纯白,舌面润,味蕾粒粒耸起,口味淡,欲渴而引饮。躁烦畏光,是真湿温,用茅术白虎汤主之;形寒甚,汗出津润者加桂枝,筋骨疼痛者加防己、秦艽;呕吐或胸闷,加川连、半夏。若此法不误,可以弭患无形,随手而愈。暑温病势急暴,多见壮热无汗,唇舌红绛,银翘散、香薷饮皆效,又以香薷、银花为要。若立秋后天气初凉,感冒发热骨楚头痛,热有起伏,往往如症,一日二三度发,舌红者为伏暑,当以青蒿白薇汤主之。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上一篇:经典伤寒派视《伤寒论》为治温正途的章巨膺

下一篇:经典伤寒派恪守《伤寒论》的陆九芝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