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中医理论正文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和阳邪两大类。如《素问·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一般而言,六淫外感邪气为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内伤邪气为阴邪。阴阳之中又可再分阴阳,就六淫邪气而言,则风、暑、火(热)邪为阳,寒邪、湿邪为阴。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邪正斗争导致阴阳失调,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病理变化,而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阴阳的偏盛偏衰。

(1)阴阳偏盛:是指阴或阳的一方过于亢盛,对另一方制约太过所导致的病理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概括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一般而言,阴阳偏盛中盛的一方大多为致病邪气,或者是功能活动亢奋形成的内生之邪,而偏衰的一方,往往是人体的阴液或阳气等,属于正气的范畴。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阳胜是指阳邪致病,使机体机能亢奋,阳热亢盛,临床表现为一系列实热征象的病证。由于邪正之间有着对立制约的关系,阳邪亢盛必然要耗伤人体的阴液,引起人体阴液不足为病,故曰“阳胜则阴病 ”。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阴胜是指阴邪致病,使机体机能阻滞而障碍,阴寒偏盛,临床表现为一系列实寒征象的病证。由于阴邪与阳气之间有着对立制约的关系,阴寒亢盛必然要损耗人体的阳气,导致人体阳气不足为病,故曰“阴胜则阳病 ”。

(2)阴阳偏衰:是阴和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阴阳偏衰中衰的一方总是指阴液或阳气等,属于正气的范畴。由于阴阳之间对立制约的关系,无论是阴或阳不足,无力制约对立的一方,必然导致另一方相对的、虚性的亢奋。

阳虚则寒:阳虚是指体内的阳气虚损,推动和温煦等功能明显下降,同时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气相对偏盛,临床表现为一系列虚寒征象的病证。

阴虚则热:阴虚是指体内的阴液亏少,滋润和涵养作用明显不足,同时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气相对偏亢,临床表现为一系列虚热征象的病证。

阴阳互损:由于阴阳之间互根互用,所以当阴阳偏衰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情况。所谓阴损及阳,是指阴虚到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滋养阳气,继而出现阳虚的现象;所谓阳损及阴,是指阳虚到一定程度时,因阳虚不能化生阴,继而出现阴虚的现象。无论是阴损及阳还是阳损及阴,最终都导致阴阳两虚。阴阳互损不同于阴阳偏衰,后者是阴阳互损病理过程产生的前因,属于病理状态;而阴阳互损则是在阴阳偏衰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病理过程,这个病理过程所产生的结局则是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总之,阴阳偏盛偏衰乃由于阴阳的对立制约及消长平衡关系失调所致,是临床上寒热病证的基本病机,也是阴阳失调病机的最根本的病理状态。其中,阴阳偏盛时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阴或阳量的绝对增加,因而制约对方的力量太过,所产生的寒证或热证均属于实性证候。阴阳偏衰时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阴或阳量的绝对减少,因而制约对方的力量减弱,使对方相对偏盛,所产生的寒证或热证均属于虚性证候。此外,用阴阳学说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尚有阴阳的转化、格拒、脱失等,具体内容参见“病机”一章。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中医学认为,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由此所产生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疾病临床表现都可以用阴阳加以说明。所以在诊察疾病时,用阴阳两分法归纳种种临床表现,有助于对病变的总体属性作出判断,从而把握疾病的关键。因此《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 << < 1 2 3 > >> >>|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下一篇:五行学说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