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中药方剂中药方剂Z正文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处方来源:《伤寒论》

【方剂名称】竹叶石膏汤

【别名】竹叶汤、人参竹叶汤、石膏竹叶汤

【组成】竹叶2把,石膏1升,半夏半斤(洗),麦门冬1升(去心),人参2两,甘草2两(炙),梗米半升。

【功效】清热,养阴,益气。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之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虚羸少气,身热多汗,呕逆烦渴,唇干口燥,或虚烦不寐,舌红少苔,脉虚数。现用于中暑、糖尿病、小儿夏季热等出现气阴两伤证候者。

【用法用量】以水1斗,煮取6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每服1升,日3次。

【备注】方中竹叶、石膏清热除烦为君;人参、麦冬益气养阴为臣;半夏降逆止呕为佐;甘草、粳米调养胃气为使。诸药合用,使热祛烦除,气复津生,胃气调和,诸证自愈。

【用药禁忌】忌海藻、羊肉、菘菜、饧。

【临床应用】

1.阳明暑疟:已亥夏,予舅母患疟,服柴胡药2-3帖后,汗出昏厥,妄语遗溺,或谓其体质素虚,虑有脱变,劝服独参汤,幸表弟寿者,不敢遽进,乃邀孟英商焉,切其脉洪大滑数,曰阳明暑疟也,与伤寒三阳合病同符,处竹叶石膏汤,清热兼益气,两剂而瘳。

2.消渴:一女性患者,56岁,农民。患糖尿病多年,近来自觉神疲乏力,口渴引饮,溲多,诊得脉细数,舌红少津,身形消瘦。凭症参脉,系胃热内盛,气津俱损,宜清胃热,益气阴,方用竹叶石膏汤加味,竹叶12g,生石膏30g、麦冬12g、法半夏6g、甘草3g、北沙参12g、天花粉12g、淮山药18g、粳米一撮。三剂后,口渴显著减轻,续服原方三剂,后未再复诊。

3.余热未净,气阴两伤:王某,女,6岁,1978年12月初诊。患儿三天前发烧38.5℃,伴有咳嗽,少痰、头痛、纳差、X线胸透未见异常。先用四环素、甘草片、克感敏等药物治疗,因无效而改用静脉点滴红霉素两天,体温仍在38℃以上,故邀中医诊治,乏力懒动,舌尖红苔薄黄、中心略厚,脉弦细。辨证为余热未净、气阴两伤,用本方治疗,党参3g、半夏9g、粳米12g、麦冬24g、竹叶9g、生石膏48g、甘草6g,水煎,分三次服。服上药二剂后,热退症消,体温降至36℃。停药观察三日,再未见发热,饮食渐增,开始下地玩耍。

4.流行性出血热:竹叶石膏汤加减治疗流行性出血热32例,男28例,女4例,年龄20~40岁,病程1~2天者25例,3天以上者7例。根据病程分为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等,以本方适当加减,疗程7~18天,全部治愈,其中18例随访3一12个月,未见复发。

【各家论述】

1.《注解伤寒论》:辛甘发散而除热,竹叶、石膏、甘草之甘辛以发散余热;甘缓脾而益气,麦门冬、人参,梗米之甘以补不足;辛者,散也,气逆者,欲其散,半夏之辛,以散逆气。

2.《医方集解》: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竹叶、石膏之辛寒,以散余热;人参、甘草、麦冬、粳米之甘平,以益肺安胃,补虚生津;半夏之辛温,以豁痰止呕。故去热而不损其真,导逆而能益其气也。

3.《伤寒溯源集》:竹叶性寒而止烦热,石膏入阳明而清胃热,半夏蠲饮而止呕吐,人参补病后之虚,同麦冬而大添胃中之津液,又恐寒凉损胃,故用甘草和之,而又以粳米助其胃气也。

4.《古方选注》:竹叶石膏汤分走手足二经,而不悖于理者,以胃居中焦,分行津液于各脏,补胃泻肺,有补母泻子之义也。竹叶、石膏、麦冬泻肺之热,人参、半夏、炙草平胃之逆,复以粳米缓于中,使诸药得成清化之功,是亦白虎、越婢、麦冬三汤变方也。

5.《金鉴》:是方也,即白虎汤去知母,加人参、麦冬、半夏、竹叶也。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此仲景白虎变方也。《经》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故用人参、粳米,补形气也;佐竹叶、石膏、清胃热也;加麦冬生津,半夏降逆,更逐痰饮,甘草补中,且以调和诸药也。

6.《血证论》:方取竹叶、石膏、麦冬以清热,人参、甘草、粳米以生津。妙在半夏之降逆,俾热气随之而伏;妙在生姜之升散,俾津液随之而布,此二药在口渴者,本属忌药,而在此方中,则能止渴,非二药之功,乃善用二药之功也。

7.《成方便读》:方中以竹叶、石膏清肺胃之热,然热则生痰,恐留恋于中,痰不去热终不除,故以半夏辛温体滑之品,化痰逐湿,而通阴阳,且其性善散逆气,故又为止呕之圣药,况生姜之辛散,以助半夏之不及,一散一清,邪自不能留恋。人参、甘草、粳米以养胃,麦冬以保肺,此方虽云清热,而却不用苦寒,虽养阴又仍能益气,不伤中和之意耳。

【附注】人参竹叶汤(《三因》卷五)、石膏竹叶汤(《易简》)。本方方名,《张文仲方》引作“竹叶汤”(见《外台》)。《活人书)有生姜,《医学入门》有生姜汁。本方加生姜,名“竹叶加生姜汤”(见《圣济总录》)。

【摘录】《伤寒论》

竹叶石膏汤--处方来源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方剂名称】竹叶石膏汤

【处方】石膏(半两) 麦门冬(去心.二钱) 人参(去芦.二钱) 炙甘草(半钱) 半夏(汤洗七次.一钱半)

【功能主治】治伏暑,内外热炽,烦躁大渴。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青竹叶十四片,粳米一撮,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竹叶石膏汤--处方来源: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方剂名称】竹叶石膏汤

【处方】淡竹叶(三十片) 石膏(三钱) 麦门冬(三钱) 半夏(一钱) 人参(一钱半) 甘草(一钱半)

【功能主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呕而渴。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粳米一撮,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竹叶石膏汤--处方来源:《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剂名称】竹叶石膏汤

【处方】人参(去芦头)、甘草(炙),各二两。石膏一斤,半夏(汤洗七次)二两,半麦门冬(去心)五两半。

【炮制】上为粗末,入半夏令匀。

【功能主治】治伤寒时气,表里俱虚,遍身发热,心胸烦闷;或得汗已解,内无津液,虚羸少气,胸中烦满,气逆欲吐,及诸虚烦热,并宜服之。诸虚烦热,与伤寒相似,但不恶寒,身不疼痛,头亦不痛,脉不紧数,即不可汗下,宜服此药。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两盏,入青竹叶、生姜各五、六片,煎至一盏半,滤去滓,入粳米百馀粒再煎,米熟去米,温服,不计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竹叶石膏汤--处方来源:《证治准绳·疡医》卷二

【方剂名称】竹叶石膏汤

【处方】淡竹叶 石膏 桔梗 木通 薄荷 甘草(炙)

【功能主治】治痈疽肿痛,胃火内盛,口渴喜饮。

【用法用量】加生姜少许,水煎服。

【摘录】《证治准绳·疡医》卷二

竹叶石膏汤--处方来源:《诚书》卷六

【方剂名称】竹叶石膏汤

【处方】淡竹叶7片 软石膏9克 大黄(煨)4.5克 陈皮3克 藿香叶6克

【功能主治】治茧唇。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摘录】《诚书》卷六

竹叶石膏汤--处方来源:《幼科直言》卷五

【方剂名称】竹叶石膏汤

【处方】煅石膏 连翘 黄芩 花粉 甘草梢 薄荷 柴胡

【功能主治】治肺热,鼻流紫血者。

【用法用量】加竹叶5片为引,水煎服。

【摘录】《幼科直言》卷五

竹叶石膏汤--处方来源:《痧疹辑要》卷二

【组成】竹叶3片,红花3分,生地2钱,煅石膏3钱,花粉8分,陈皮5分,甘草5分,黄连5分(微炒),僵蚕5条,连翘6分,玄参1钱,牛蒡子6分,桑皮1钱。

【功能主治】清热宣肺,解肌透疹。治痧疹见形二三日,色红,烦躁,出不透快。

【加减】如大便不解,加生大黄2钱;再不通,即加玄明粉2钱,惟热毒重盛者方可。如泻红水,或作烦渴,亦加大黄。

【用法用量】水煎服。

竹叶石膏汤--处方来源:《顾氏医径》卷五

【组成】竹叶、洋参、麦冬、梨皮、绿豆、花粉、生草、石膏、风斛、知母、蔗汁、黑豆玉竹、灯心。

【主治】痧后烦渴。

竹叶石膏汤--处方来源:《麻症集成》卷三

【组成】竹叶、石膏、知母、花粉、麦冬、甘草。

【功效】泻心清肺。

【主治】麻发于心肺,肺虚胃热,口干咳嗽,心烦。

【用法用量】加米,水煎服。

竹叶石膏汤--处方来源:《痘科辨要》卷九

【组成】石膏自1-5两,知母自1-2钱,竹叶30片或100片,粳米、麦门冬自2-5钱,玄参2钱,薄荷2钱,西河柳1两许(1方加当归5钱)。

【主治】麻疹火郁毒深,邪热壅于胃,乘于肺。疹视色紫赤而如烟火,肌肤干枯暗晦,喘满气急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竹叶石膏汤--处方来源:《治痘全书》卷十三

【组成】石膏、知母、麦冬、木通。

【主治】痘家烦躁咳逆者;热泻,小便赤涩,口燥咽干,壮热不恶寒。

【用法用量】加竹叶1握,水煎服。

【加减】痘后虚烦不眠,疮出狂叫,喘呼者,乃肠腑热甚而少津液也,无阴气以敛之,致阳独盛,去木通,加甘草。

【各家论述】痘家烦躁咳逆者,此方主之。盖烦者肺也,燥者肾也,子母相生,其胃必热。故以石膏为君,佐以知母之苦寒,以清肾之源;麦冬之苦甘以泻肺之实,竹叶苦寒可以除烦蠲哕,木通甘淡可以导热利窍,此白虎汤之变通也。

【附注】本方加人参,名“人参竹叶石膏汤”(见原书)。

咨询电话:010-87264942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左金丸

下一篇:真武汤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