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与用法
【方源】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组成】 吴茱萸一升,汤洗[9g] 人参三两[各9g] 大枣十二枚,擘(4枚) 生姜切,六两[18g]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方歌】吴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保。
主治与功用
【主治】虚寒呕吐。食谷欲呕,畏寒喜热,或胃脘痛,吞酸嘈杂;或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或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方解
君药:吴茱萸降逆止呕;中温脾胃,开郁化滞;下暖肝肾。与生姜合用,温中降逆,止呕作用,大大加强。
臣药:生姜(量重)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佐药:人参大补元气、益阴生津、安神。
使药:大枣、甘平助人参益气健脾;伍生姜调和脾胃。
四药相伍,共奏温中补虚,消阴扶阳,降逆止呕之功,使阴寒去,逆气平,而诸证自除。
运用
1.本方为中焦虚寒,浊阴上逆之证而设,除口不渴,四肢欠温等里寒表现外,应以呕吐,或干呕吐涎沫,舌淡苔滑,脉细、迟或弦细为证治要点。
2.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中焦虚寒者,可用本方加减。
注意事项
1.对郁热胃痛,热性吞酸及肝阳上亢之头痛等,均应忌用。
2.用药即吐者,热药冷服。
3.使用本方时还当注意呕吐吞酸有寒热之异,临证必须以呕吐涎沫、舌质不红,苔白滑,脉细迟或弦细不数为据。
文献摘要
《金镜内台方议》:“干呕,吐涎沫,头痛,厥阴之寒气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气内盛也;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也。食谷欲呕者,胃寒不受也。此以三者之症,共用此方者,以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气为君,生姜能散气为臣,人参、大枣之甘缓,能和调诸气者也,故用之为佐使,以安其中也。”
临床报道:用吴茱萸汤加桂枝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22例,伴恶寒,四肢不温者,加炮附子;呕多加法半夏;气虚加黄芪,每日1剂,一般服3剂即可改善症状,结果:痊愈20例,好转2例(新中医,1990;4∶18)。
附方
组成:半夏一升(15g)、生姜半斤(10g)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功用:和胃止呕,散饮降逆。
主治:呕反不渴,心下有支饮者,以及诸呕吐谷不得下者。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