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医案心得正文

从医案入手谈方证对应

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常言:“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关键就在于方证是否对应。可以说,方证对应是准确运用经方的一把金钥匙。那么什么是方证对应,又如何做到方证对应,避免机械死板、生搬硬套?现摘选胡希恕医案一则来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周某,男,8岁,北京市房山县人。1978年12月10日初诊,主诉:手足扭转2年。

患者于1977年拉小提琴时感右臂屈曲不利,后又发现左下肢外翻,走路时左腿拖地抬脚困难且逐渐加重,4月于本市医院检查谓“平足”,到某医院,予多巴胺治疗不效,又在某医院诊为“痉挛性扁平足”和“锥体外系病”,称此病无法治。颈椎X片报告正常,头颅相正常,脑电波图检查正常。既往有间歇性头痛伴呕吐证。现症见:左足外翻,右手屈曲费劲,有拘挛震颤,不能用右手写字,自己站不稳,站则欲跪,走路时重心前移,左腿肚石硬伴疼痛。口流清涎,每有呕吐时头左额部疼痛。头向左斜,手足凉。脉浮紧弦。

吴茱萸汤、大黄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两方交替服用。

处方一:吴茱萸10克,党参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

处方二:大黄6克,附子10克,细辛6克,白芍30克,炙甘草15克,当归6克。

二诊(1979年1月15日):上两方交替服各12剂,头痛呕吐清水6剂已。现右手能写字,左下肢症状有好转,但右下肢反较不利。脉弦。再予方二原方,十剂。

三诊(1979年1月28日):下肢症状继见好转,予大黄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合桂枝茯苓丸。

处方:大黄6克,附子9克,细辛6克,白芍20克,桂枝9克,茯苓15克,桃仁9克,丹皮9克,炙甘草9克。

四诊(1979年3月25日):左下肢完全恢复,左脚尖稍向内,行路基本好转,头向左歪已,脉细缓。予大黄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

处方:大黄6克,附子6克,细辛6克,赤白芍各18克,炙甘草18克。

五诊(1979年4月8日):左腿肚稍痛,上楼梯爬山皆正常,最近几天食纳较差,苔薄白舌尖红。与3月25日方,加生苡仁15克,减炙甘草为15克。

按:患者初诊时口流清涎,呕吐时伴头左额部疼痛,手足凉,无热象症状,证属太阴病里虚寒,胃虚寒饮冲逆所致,故以吴茱萸汤治之,温中祛饮治水气上冲,服6剂则头痛呕吐已。吴茱萸辛温,《神农本草经》谓“温中下气、止痛、除湿血痹”。佐以人参、生姜、大枣健胃补虚止呕之品,故治胃虚寒饮冲逆、因食谷欲呕者,或干呕吐涎沫而头痛者,或呕而胸满者。

三诊患者手足凉,左足外翻,走路时左腿拖地抬脚困难,左腿肚石硬疼痛,头向左斜,呕吐时头左额部疼痛,此类偏于一侧的拘挛疼痛证候,大多属久寒夹瘀、筋经失养所致,脉紧弦亦为寒实之脉应。应以温下之法治之。故予大黄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当归,治以温通化瘀、养筋和血。大黄附子汤,大黄伍以附子、细辛之热药,且附子用量较大,而少量大黄又可活血通络,此即所谓温下法而治寒实夹瘀而宜攻下者。芍药甘草汤,即甘草汤伍以缓拘挛治腹痛的芍药,温中养血,缓急止痛,故治腹挛痛或身体其他部位挛急疼痛。大黄附子汤不仅能治胁下偏痛,无论身体哪一部分,凡偏痛在一侧,多属于久寒夹瘀,用之多效。这种偏侧的疾患,除疼痛外,其他如肌肉萎缩等疾病,仿此温下之法亦有效。

大黄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服20余剂,左下肢症状大见好转,右手亦能写字,再合以桂枝茯苓丸,温下的同时增加祛瘀药物,继服,前后共治疗4个月,左下肢完全恢复,行路基本好转,上楼梯爬山皆正常,头向左歪已愈。

吴茱萸汤的特异性方证

口流清涎,呕吐时伴头痛,为吴茱萸汤的特异性方证。胡希恕总结了本方证的要点:胃虚寒干呕吐涎沫、胸闷或头痛,无热象者,本方具有捷验。偏头痛,尤其偏于左侧者,大多属于本方证。那么是不是只要见到干呕吐涎沫,就可以用吴茱萸汤呢?答案是否定的。干呕吐涎沫,从病机大致可看作里虚寒水饮不化,向上冲逆。或以里虚寒为主,或以水饮上冲为主。里虚寒为主则可能有吴茱萸汤、甘草干姜汤、半夏干姜散、苓甘五味姜辛汤、真武汤理中汤四逆汤等方证,其中吴茱萸、半夏辛温而降,温中降逆化饮;干姜、细辛温中,可健胃增强化饮,针对涎沫多,附子更强壮机能,加强水饮之温化;而水饮上冲为主大致可有五苓散苓桂术甘汤小青龙汤等证,主要用桂枝降冲逆,茯苓、白术化水饮。故一定要先清六经、析八纲,在此基础之上再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才会有效,而不是说只要出现条文里面的症状就可直接套用该方。

又如,本案中患者服吴茱萸汤6剂,头痛伴呕吐清水已,说明水饮渐化,唯有偏于一侧的肢体拘挛扭转症状,而又无明显热证,病程日久,故考虑为久寒夹瘀、筋经失养所致,治以温通化瘀,养筋和血,予以大黄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并以桂枝茯苓丸治之终获痊愈。

方证对应非方症对应

《伤寒论》第317条通脉四逆汤其方后注之曰“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此条正是“方证对应”于经方医学理论体系的真实反映,亦是“方证对应”的点睛之笔。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卷九》序文中说“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需有检讨,仓卒易知。”林亿在《金匮要略方论·序》中言“尝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柯琴《伤寒来苏集》中曰:“仲景之方,因病而设,非因经而设,见此证便用此方,是仲景活法。” 也都充分体现张仲景“方证相应”的学术思想。

关于六经八纲辨证的顺序,胡希恕在《辨证施治概论》中讲到,“病之见于证,必有病位,复有病情,故八纲只有抽象,而六经乃具实形。八纲虽为辨证的基础,但辨证宜从六经始。《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就是这个道理。六经既辨,则表里别而阴阳判,然后再进行寒热虚实的分析,以明确阴阳为证实质。至此则六经八纲俱无隐情了,是亦自然而然的辨证顺序也。”

疾病虽各有不同,但都有一般的规律,即六经八纲。中医治病是辨证论治而不是辨病论治,在此基础上,胡希恕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实质,即“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临证应先辨六经再辨方证,辨方证必须建立在先辨六经的基础上,辨六经即可明了病位、病性,则治法可定,但若要取得良效,则仍需进一步细辨方证,使“病皆与方相应”。此即“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之辨证大法。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健脾滋阴,祛痰通窍治脑瘤

下一篇:蔡小荪:调经、消癥、育种治疗输卵管阻塞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