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中药词典中药词典Q正文

青蒿

【出处】《本经》

【拼音名】Qīnɡ Hāo

【别名】蒿(《诗经》),荍(《毛诗传》),草蒿、方渍(《本经》),三庚草(《履巉岩本草》),野兰蒿(《现代实用中药》),黑蒿(《山东中药》),白染艮(《闽东本草》)。

【来源】为菊科植物青蒿或黄花蒿的全草。夏季开花前,选茎叶色青者,割取地上部分,阴干。

【原形态】

①青蒿,又名:香蒿(《说文》)。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150厘米,全体平滑无毛。茎圆柱形,幼时青绿色,表面有细纵槽,下部稍木质化,上部叶腋间有分枝。叶互生;2回羽状全裂,第1回裂片椭圆形,第2回裂片线形,全缘,或每边1~3羽状浅裂,先端尖,质柔,两面平滑无毛,青绿色。头状花序排列成总状圆锥花序,每一头状花序侧生,稍下垂,直径约6毫米;总苞半球形,苞片3~4层,外层的苞片狭长,内层的卵圆形,边缘膜质;花托外围着生管状雌花,内仅雌蕊1枚,柱头2裂;内部多为两性花,绿黄色,花冠管状,雄蕊5枚,花丝细短,雌蕊1枚,花柱丝状,柱头2裂,呈叉状。瘦果矩圆形至椭圆形,微小,褐色。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长于河岸、砂地及海边。分布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浙江、福建、广东等地。

②黄花蒿,详黄花蒿条。

以上植物的根(青蒿根)、果实(青蒿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性状】

①青蒿的干燥全草,长约60~90厘米。茎圆柱形,表面黄绿色或绿褐色,有纵向的沟纹及棱线,全体无毛,质轻,易折断,断面呈纤维状,黄白色,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叶片部分脱落,残存的叶皱缩卷曲,绿褐色,质脆易碎。气香,味微苦。以质嫩、色绿、气清香者为佳。

②黄花蒿的干燥全草详黄花蒿条。

【化学成份】青蒿含有苦味质、挥发油和青蒿碱、维生素A。

【药理作用】青蒿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某些皮肤真菌有些抑制作用。其乙醇提取物在试管内对钩端螺旋体的抗菌浓度为7.8毫克/毫升,效力与连翘黄柏蚤休相似,而弱于黄连荔枝草、黄芩金银花

【炮制】青蒿:拣去杂质,除去残根,水淋使润,切段,晒干。鳖血青蒿:取青蒿段,置大盆内,淋入用温水少许稀释的鳖血,拌匀,稍闷,待鳖血吸收后,入锅内文火微炒,取出,晾干。(每青蒿段100斤,用活鳖200个取血)

【性味】

苦微辛,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本草正》:味苦微辛,性寒。

③《本草求寡》:味甘微辛,气寒,无毒。

【归经】

入肝、胆经。

①《滇南本草》:入脾、胃。

②《纲目》:少阳、厥阴血分。

③《本草新编》:入胄、肝、心、肾四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暑,除蒸。治温病,暑热,骨蒸劳热,疟疾,痢疾,黄疸,疥疮,瘙痒。

①《本经》: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留热在骨节间,明目。

②《唐本草》:生按敷金疮,大止血,生肉,止疼痛。

③《食疗本草》:益气,长发,补中,明目,煞风毒。治骨蒸。烧灰淋汁,和石灰煎,治恶疮瘢靥。

④《本草拾遗》:主妇人血气,腹内满,及冷热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并捣绞汁朋。亦暴干为末,小便冲服。如觉冷,用酒煮。

⑤《日华子本草》:长毛发,发黑不老,兼去蒜发,心痛热黄,生捣汁服并敷之。泻痢,饭饮调末五钱匕。

⑥《滇南本草》:去湿热,消痰。治痰火嘈杂眩晕。利小便,凉血,止大肠风热下血,退五种劳热,发烧怕冷。

⑦《纲目》:治疟疾寒热。

⑧《本草新编》:退暑热。

⑨《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食积,洗疥癞。

⑩《医林纂要》:清血中湿热,治黄疸及郁火不舒之证。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注意】

①《本草经疏》:产后血虚,内寒作泻,及饮食停滞泄

|<< << < 1 2 3 > >> >>|

咨询电话:010-87264942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青蒿

下一篇:千打锤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