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纲目》
【拼音名】Fēnɡ Mì
【别名】石蜜、石始(《本经》),食蜜(《伤寒论》),蜜(《金匮要略》),白蜜(《药性论》),白沙蜜(《本草衍义》),蜜糖(《本草蒙筌》),沙蜜、蜂糖(《纲目》)。
【来源】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等所酿的蜜糖。
【原形态】
中华蜜蜂,又名:范(《礼记》),蜡蜂(《纲目》)。
有母蜂、工蜂和雄蜂三种。工蜂形小,体暗褐色,头、胸、背面密生灰黄色的细毛。头略呈三角形,有复眼1对,单眼3个;触角1对,膝状弯曲;口器发达,适于咀嚼及吮吸。胸部3节,中胸最大;翅2对,膜质透明,后翅中脉分叉。足9对,股节、胫节及跗节等处,均有采集花粉的构造。腹部圆锥状,背面黄褐色,1~4节有黑色环带,末端尖锐,有毒腺和螫针;腹下有蜡板4对,内有蜡腺,分泌蜡质。母蜂俗称蜂王,体最大,翅短小,腹部特长。生殖器发达。雄蜂较工蜂稍大,头呈球状,复眼很大;尾端圆形,无毒腺和螫针。母蜂和雄蜂的口器均退化,足上无采贮花粉的构造,腹下蜡板和蜡腺均无。
蜜蜂是一种营群体生活的昆虫。每一蜂群,由1个母蜂、数百个雄蜂和上万个工蜂所组成。母蜂为群体中的核心,专司产卵;工蜂为生殖系统不发育的雌性蜂,专司采蜜、酿蜜、喂饲幼虫、筑巢及防御等职。
【生境分布】分布很广。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养殖的品种主要是意大利蜜蜂。全国大部地区均产。
【性状】为稠厚的液体,白色至淡黄色(白蜜),或橘黄色至琥珀色(黄蜜)。夏季如清油状,半透明,有光泽;冬季则易变成不透明,并有葡萄糖的结晶析出,状如鱼子。气芳香,味极甜。以水分小,有油性,稠如凝脂,用木棒挑起时蜜汁下流如丝状不断,且盘曲如折叠状,味甜不酸,气芳香,洁净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份】
蜜因蜂种、蜜源、环境等的不同,其化学组成差异甚大。最重要的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两者含量合计约70%。尚含少量蔗糖(有时含量颇高),麦芽糖、糊精,树胶,以及含氮化合物、有机酸、挥发油、色素、蜡、植物残片(特别是花粉粒)、酵母、酶类、无机盐等。蜜一般只含微量维生素,其中有A、C、D、胆碱、B2、尼克酸、泛酸、生物素、叶酸、B、K等。在含氮化台物中有蛋白质、胨、际、氨基酸,以及转化酶、过氧化氢酶、淀粉酶等酶类,并含乙酰胆碱。灰分中主含镁、钙、钾、钠、硫、磷,以及微量元素铁、锰、铜、镍等。有机酸中往往有柠檬酸,以及苹果酸、琥珀酸、乙酸。也常含甲酸,但含量极低(0.01%以下)。
【炮制】
取纯净的蜂蜜,用文火熬炼,过滤去沫。
①《雷公炮炙论》:凡炼蜜一斤,只得十二两半是数,若火少,火过,并用不得。
②《本草经集注》:凡蜜,皆先火上煎,掠去其沫,令色微黄,则丸经久不坏。
③《纲目》:凡炼沙蜜,每斤入水四两,银石器内,以桑柴火慢炼,掠去浮沫,至滴水成珠不散,乃用,谓之水火炼法。又法:以器盛置重汤中煮一日,候滴水不散,取用亦佳,且不伤火也。
【性味】
甘,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纲目》:生凉,熟温。
③《本草汇言》:味甘,气寒,无毒。
【归经】
入肺、牌、大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肺二经。
②《本草汇言》: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③《要药分剂》:入心、脾二经。
【功能主治】
补中,润燥,止痛,解毒。治肺燥咳嗽,肠燥便秘,胃脘疼痛,鼻渊,口疮,汤火烫伤,解乌头毒。
①《本经》: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痓,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和百药。
②《别录》:养脾气,除心烦,食饮不下,止肠澼,肌中疼痛,口疮,明耳目。
③《本草拾遗》:主牙齿疳匿,唇口疮,目肤赤障,杀虫。
④《本草衍义》:汤火伤涂之痛止,仍捣薤白相和。
⑤《纲目》:和营卫,润脏腑,通三焦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