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药词典 --> 中药词典B --> 百合

百合

百合为百合科植物的干燥肉质鳞叶。秋季采挖,洗净,剥取鳞叶,置沸水中略烫,干燥。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用于阴虚久咳,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
支气管炎、浮肿患者作调补之用。

(28)百合粥:百合50克、粳米100克,同煮粥,加冰糖调味食用。有润肺止咳,养心安神作用。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热或肺燥所致的干咳,以及肺结核,久咳不愈,睡眠不好,烦躁不安,肺气肿,咯血,妇女更年期综合症,神经衰弱等症。脾胃虚弱或风寒感冒咳嗽者不宜食用。

(29)百合粥:百合、莲子、薏米各适量,同煮粥,加冰糖或白糖调味食用。有滋补、安神、益胃、润肺作用。适用于各种虚弱,心悸,大便溏稀,脚气病等症。

(30)面合病(伤寒病之后坐卧不安,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如已发汗用百合枚,水泡一夜,次日清晨以泉水煮取一升;另用知母三两,加水二程式煮取一升。百合汁、知母汁合在一起煮成一升半,分次服。此方名"百合知母汤"。如已吐过,则用百全七枚,水泡一夜,次日清晨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加鸡蛋白一个,分两次服。此方名"百合鸡子汤"。如已泻过,则用百合七枚,水泡一夜,次日清晨以泉水二繁荣昌盛煮取一升;另用代赭石一两、滑石三两,加水二繁荣昌盛煮取一升,是百合汁一起再煮成一升半,分两次服。此方名"百合代赭汤"。如未经汗、吞、下,则用百合枚,水泡一领先,次日清晨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另以生地黄汁一升,令两汁合煮成一升半,分两次服。此方名"百合地黄汤"。如病已变成消渴,则用百合一升在水一半中泡一夜,取汗温洗病人,洗毕,令病人吃白汤饼。如病已变成热症,则用百合一两、滑石三两,共研为末,水冲一匙,微泻即见药效。如病已变成腹满作痛,则用百合炒为末,每服一匙,水送下。一天服二次。

(31)肺脏壅热。烦闷咳嗽。用新百合四两,加蜜蒸软,时时含一片吞津。

(32)肺病吐血。用新百合捣汁,水送服。煮百合吃亦可。

(33)风疹流走。用盐泥二两、百合半两、黄丹二钱、醋一分、唾液四分,捣和敷贴。

(34)疮肿不穿。用野百合同盐捣泥敷涂。

(35)天泡疮。用生百合捣涂,二、二日即安。或用百合花晒干为末,调菜油涂搽亦有效。

(36)肠风下血。有百合子,酒炒微赤,研为末,开水冲服。

【临床应用】 外用止血:取百合粉15克,加入蒸馏水配成15%混悬液,再加温约至60℃,并搅动使成糊状。俟冷,放入2~4℃0冰箱内冻结;冻结成海绵状后再放入石灰桶内,或用纱布包好挂起,使之慢慢解冻(不可加温或曝晒);继将海绵体中之水分挤去,再剪成所需之大小与形状,装在瓶内在15磅压力下蒸气消毒15分钟即可应用。临床以百合海绵填塞治疗鼻衄及用于鼻息肉切除、中下鼻甲部分截除等手术后止血,据100余例观察,止血效果良好,百合海绵在鼻腔中3小时即开始溶化,14小时完全消失,能被组织吸收而无不良过敏反应。

【备注】同属植物如:卷丹(《纲目》)(东北)、山丹(《食疗本草》)(详"山丹"条)、山百合(《植物名实图考》)(云南)、松叶百合、渥丹(《花镜》)、赛渥丹(东北)、轮叶百合、高原卷丹(西北、西南)、野百合(新疆)等,均可入药。

【摘录】《辞典》

卷丹--《辞典》

【拼音名】 Juǎn Dān

【英文名】 LanceleafLilyBulb

【来源】百合科植物卷丹 Liliumlancifolium Thunb. 的肉质鳞片。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1.5cm。茎带紫色,有疏或密的白色绵毛。叶互生,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5~20cm,宽0.5~22cm,向上渐小成苞片状;叶腋内常有珠芽。花序总状;花桔红色,内面密生紫黑色斑点;花被片长7~10cm,开放后向外反卷;花药紫色。蒴果长圆形至倒卵形,长3~4cm。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林缘路旁及山坡草地。主产江苏、浙江、湖南、安徽。

【性状】鳞片长椭圆形,长2~5cm,宽1~2cm,中部厚4mm。表面类白色、淡棕黄色或微带紫色。有数条纵直平行的

|<< << < 1 2 3 4 5 6 7 8 9 > >> >>|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分享到:

本页关键字:野百合  喇叭筒  山百合  药百合  家百合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百两金        下一篇:百味参

>> 返回中药词典B页面    >> 返回首页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专家请点击免费预约中医专家(轻松预约到专家)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网站导航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意见反馈 | 申请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声明 | 求医问药 | 中医家园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