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医案心得正文

3万次早搏中医治疗

有的病人每天早搏3万次,单发,胸闷,心慌,心前区不舒服,感觉疲倦。

早搏规范名称应为期前收缩。是指异位起搏点发出的过早冲动引起的心脏的提早搏动,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发生在窦性或异位性(如心房颤动)心律的基础上。可偶发或频发,可以不规则或规则地在每一个或每数个正常搏动后发生,形成二联律或联律性早搏。按起源部位可分为房性、房室交界处性和室性三种。其中以室性早搏最常见,其次是房性,交界性较少见。早搏可见于正常人,或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早搏对患者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有无心脏病基础及心脏病的类型和程度。

心脏的正常搏动起源于窦房结,如果由心脏其它部位发出,医学上则称之为早搏。早搏以室性最多见,其次为房性,窦性极少见,在临床所见的异位心律中,以早搏最为常见,分为功能性和病理性两类,功能性早搏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病理性早搏则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否则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不仅是医生,一般人都应当了解和掌握功能性和病理性早搏的鉴别知识,及时进行判断,这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病因

1.功能性因素

早搏可发生于正常人。但心脏神经官能症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更易发生。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以及大脑神经过度兴奋和抑制是功能性早搏的最常见原因。情绪激动,神经紧张,疲劳,消化不良,过度吸烟、饮酒或喝浓茶等均可引起发作,亦可无明显诱因。

在中青年人中并不少见,大多数查不出病理性诱因。一般出现在安静或临睡前,运动后早搏消失,功能性早搏一般不影响身体健康,经过一段时间,这种早搏大多会不治而愈,故无须治疗,但平时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思想乐观,生活有规律,不暴食,过量饮酒,每天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2.药物和手术

洋地黄、锑剂、奎尼丁、拟交感神经类药物、氯仿、环丙烷麻醉药等毒性作用,缺钾以及心脏手术或心导管检查都可引起。

3.心脏病变

冠心病、晚期二尖瓣病变、心脏病、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二尖瓣脱垂等常易发生早搏。这属于病理性早搏,常见于下列情况:发生于老年人或儿童;运动后早搏次数增加;原来已确诊为心脏病者;心电图检查除发现早搏外,往往还有其它异常心电图改变,对于病理性早搏,应高度重视,及早上医院作心电图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治疗,如果出现严重的和频繁发作的早搏,最好住院进行观察治疗。

4.全身性疾病

感冒、扁桃体炎、内分泌疾病、肾上腺疾病、低血钾、低血钙、酸中毒及碱中毒等都可引起早搏。

临床表现

早搏可无症状,亦可有心悸或心跳暂停感。发生发生可以是一过性的,也可以是持续存在的。动态心电图检查可见早搏发生的频度为24小时仅数个(偶发)至数万个(频发,形成二、三联律)。因心排血量减少引起频发的早搏可致乏力、头晕等症状,原有心脏病者可因此而诱发或加重心绞痛或心力衰竭。

听诊可发现心律不规则,早搏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早搏的第一心音多增强,第二心音多减弱或消失。早搏呈二或三联律时,可听到每两或三次心搏后有长间歇。早搏插入两次正规心搏间,可表现为三次心搏连续。脉搏触诊可发现间歇脉搏缺如。

按早搏发生的频率可分为偶发早搏和频发早搏,每小时<10次的早搏称为偶发早搏,每小时≥30次的早搏称为频发早搏。根据异位起搏点的数量又可分为单源性早搏和多源性早搏,房性或室性早搏有时由两个以上异位起搏点产生,心电图表现为二种或二种不同形态、配对间期不等的早搏,称为多源性早搏。

中医辨证:清代,叶天士对惊悸的认识更臻完善,认为病因主要有内伤七情,操持劳损,痰饮或水湿上阻,清阳失旷;或本藏阳气自虚,痰浊乘侮,水湿内盛,上凌于心;或宿哮痰火,暑热时邪,传入心神。治疗上,除沿用前代医家常法以外,对温病后期阴虚液耗所致惊悸,在复脉汤基础上,去姜、桂、参等温补,加白芍以养营阴,或用酸枣仁汤、黄连阿胶汤等甘柔养心阴,反对妄用辛散走泄。对心悸重症,或交通心肾,或填补精血,或培中以宁心。王清任《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心悸怔忡,提出了瘀血内阻也能导致心悸怔忡。

综合历代医家的经验,可归纳为以下几点:①病因:外邪、七情、痰饮、瘀血、阴阳气血虚亏。②病机:风寒暑湿诸邪搏击心神;痰饮内停,胸阳失旷;痰火内扰;心脏虚损;心虚胆怯;肝气郁结;肝胆不足,母令子虚;心脾两虚;瘀阻心脉等,皆能使心神失宁,心动无力,心脉滞阻而心之气血不能顺接,遂成脉结代而成心悸之证。

临床辨治

心律失常一病,以虚证为主,尤以心脏虚弱为主,而肺、脾、肝、肾、气血阴阳之虚,也可影响或加重心脏的亏虚。心律失常总是本虚而标实,一俟外邪、痰、瘀等化去之后,当以扶正补虚为主。

1心气不足,心阳不振

证状:心悸气短,头晕乏力,自汗,动则易作,苔薄白,舌质淡红,脉细弱结代,若见形寒肢冷,面色白光白,或有水肿,动则气短气急,舌淡,脉沉细,则为心阳不振之证。

治疗:补益心气,温通心阳。通阳汤:党参3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附子10克,肉桂10克,黄芪30克,黄精20克,玉竹15克,仙灵脾15克,巴戟天15克,补骨脂15克,当归15克,丹参30克,枣仁30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人参丸、附桂丸口服。

2心阴亏耗,气阴两亏

证状:心悸易惊,心烦失眠,口干微热,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结代。或兼见气虚证象,舌偏红,但苔薄少而不干。

治疗:滋阴养血,宁心定悸。可用补心汤:党参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5克,沙参15克,黄精15克,玉竹15克,花粉12克,当归15克,丹参30克,杭芍20克,远志12克,百合20克,龟板胶10克,莲子心12克,黄连6克,柏子仁12克,甘草6克,水煎服。麦味丸、参乌丸口服。

3心胆虚弱

证状:心悸,善惊易恐,遇惊则心悸,坐卧不安,少寐多梦,食少,恶闻声响,苔薄,脉细带数或虚弦、结代。

治疗:补心定志,镇惊安神。定心汤:琥珀5克,朱砂1克,枣仁30克,远志15克,合欢花15克,柏子仁12克,当归15克,丹参3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珍珠母30克,党参30克,黄精15克,玉竹15克,茯苓15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心脑宁、安神丸口服。

4痰湿内阻,心血瘀滞

证状:心悸,短气,胸脘痞闷,痰多,食少,眩晕,恶心,渴不欲饮,苔白腻,有饮邪则苔滑腻,脉弦滑结代。如见胸痛时作,胸闷心悸,唇甲青紫,舌质暗或瘀斑,脉涩结代,为有瘀阻之证。

治疗:理气化痰,活血通络。逐瘀汤:香附12克,佛手15克,苏子12克,莱菔子15克,瓜蒌15克,天竺黄12克,海浮石12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丹参30克,桃仁12克,红花15克,水蛭10克,地龙15克,甘草6克,水煎服。蛇胆液、活血丸口服。

5肝气郁结,气机不畅

证状:情志不畅,胸胁苦满,胸闷,心悸,经行腹痛,经前乳房结块胀痛,烦躁,月经前后心悸加重,苔薄,舌淡红,脉弦。若见面部时有烘热,汗出,怕冷,手足欠温,心烦,易作口舌溃疡等证。

治疗:疏肝理气,养血宁心。解郁宁心汤:柴胡12克,杭芍15克,郁金12克,佛手12克,香附15克,枳壳12克,苏子12克,莱菔子15克,熟地20克,当归15克,丹参30克,桃仁12克,枣仁30克,远志12克,柏子仁12克,合欢花15克,甘草6克,水煎服。珍珠丸、珠珀散口服。

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教授 曹元成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侯氏黑散方证辨析

下一篇:中医辨治崩漏验案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