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医案心得正文

侯氏黑散方证辨析

侯氏黑散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方药用法如下:“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细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风十分,人参三分,矾石三分,黄芩五分,当归三分,干姜三分,川芎三分,桂枝三分,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喻嘉言称侯氏黑散为“中风门第一方”。需要明确的是,古代医家对风病是从广义的角度去认识,即因外感风邪而发病的称为风病,凡属病起急骤,见症多端,与自然界中风性善行而数变特征相似的,均认为属于风病。《中风历节病篇》中所述中风主要是以体虚外风入中立论,与后世金元时期单纯以内风立论有所不同。侯氏黑散虽以体虚外风入中立论,但是仲景亦兼顾到内风因素在其中的影响。

原文析要

脉证显示正虚邪痹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第1条曰:“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关于本条的理解,非常赞同河北中医学院吕志杰的见解。他从文理语释、临床实践以及西医学三个方面论证了“但臂不遂”是属于中风的表现,即但臂不遂与半身不遂均为经脉被瘀阻所致,而非风寒湿三气杂至所致的痹证。不同的是,半身不遂为中风病典型重证,而但臂不遂则为中风病不典型的轻证。

从脉来看,脉微而数既是言脉象,又是以脉概理。吴谦说:“微者,正气虚也;数者,邪气胜也。”脉微是气血不足,正气亏虚所致,脉数是邪气痹阻之象。张仲景以脉象概括了中风病的病机,即正虚邪痹。

邪在络、在经、入腑、入脏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第2条曰:“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邪在于络是络脉受病,营气不能运行于肌表,以致肌肤不仁。若病变较重者,则可致主要经脉阻滞,气血不能运行,以致肢体重滞少力,不易举动;若病邪深入脏腑,脏腑气血痹阻,患者出现昏仆而不识人,待清醒后有“舌即难言,口吐涎”的表现。

治疗中风邪在于经

侯氏黑散所主之“大风”,历代文献多指疬风,即麻风病。此处“大风”亦可理解为中风病。四肢烦重是由于经脉阻滞,气血不能运行,以致肢体重滞少力,不易举动。而“心中恶寒不足”可以理解为心下胃脘部怕冷伴空虚感。因为《伤寒杂病论》中所涉及心多指胃脘,例如诸泻心汤类,《金匮要略》附方之九痛丸亦多为胃痛,心痛病在《灵枢·厥论》称为真心痛。由原文分析可知,侯氏黑散证的主症当是四肢重滞少力、不易举动,与上文“邪在于经”的表现相对应,因此认为侯氏黑散可治疗中风“邪在于经”者。

病机分析

土虚木旺,风痰阻经

土者,中焦脾胃也,为气血生化之源。今土虚则气血生化不足,气血生化不足则无以充养肝血,“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肝阴血不足则肝阳偏亢。脾胃化生营卫,脾胃虚则营卫化生不足,一者卫气不足则无以充肌固表,客气邪风则易中人,二者营血不足则无以濡养脏腑经络。又脾为太阴湿土,脾虚则运化无权,易生湿聚痰。机体处于一个内有痰湿,肝阳上亢,正虚易感的状态。外内风相合,与痰搏结,流窜阻滞于经络,发为侯氏黑散证。

方药解析

菊花、桔梗平制风木

本方主治大风,风木过亢,当制之以金,故本方重用菊花、桔梗。菊花用量最大(四十分),九月开花,得秋金之气,《本经》谓其“主治风,头眩”,在此方中为制肝木之君药。桔梗用八分,其味辛色白,采于秋季者佳,是秉秋金之气,金可平肝木之亢。黄芩,《本经》谓其“主治诸热”,与菊花相配以清热凉肝。牡蛎,《本经》谓其“主惊恚怒气,除拘挛”,怒气通于肝,而拘挛亦是肝风的一种表现,且牡蛎具有沉降之性,可防风木升发太过。

防风用十分,《本经》谓其“主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风行周身”,能通治一身之风,如经方中薯蓣丸用防风疏散风邪以治风气百疾。桂枝祛风开腠理,《伤寒论》第16条曰:“桂枝(汤)本为解肌”,可见桂枝辛温发散之性,能调和腠理,可治疗在表之证;又《本经》谓其“辛、温……利关节”,其亦具温经通脉、通利关节之功,如桃核承气汤用桂枝温通经脉以行瘀,且制大黄芒硝之寒;桂枝附子汤中用桂枝温经助阳、祛风化湿以利关节。

当归,《本经》谓其“主妇人漏下、绝子”,妇人以血为用,血和则漏下止,能生子,故当归能养血和血。川芎,《本经》谓其“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张仲景用其外散风邪,内和气血,既能协助菊花、防风、细辛、桂枝疏散外风,又能配当归养血活血,达到血行风自灭的效果,且肝体阴而用阳,当归川芎相伍,养肝血以涵肝阳。

人参健运中土

人参,《本经》谓其“主补五脏……除邪气”,具有扶正驱邪之功,如经方中治疗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的薯蓣丸,用人参来益气扶正驱邪。白术用十分,益气健脾,《本经》谓其“主死肌”,脾主肌肉,白术通过健脾燥湿来使死肌恢复。干姜,《本经》谓其“主温中”,与参、术相合益气温中。此为风木过亢,健运中焦,培土宁风之意。

??茯苓化湿消痰

茯苓,《本经》谓其“利小便”,《名医别录》谓其“长阴,益气力”,实际上是说茯苓具有利湿健脾之功。张仲景用其治疗脾湿证,如当归芍药散用茯苓配合白术、泽泻健脾利湿。细辛,《本经》谓其“味辛、温,治百节拘挛,风湿痹痛”,辛温之性能温化水饮,如小青龙汤中用细辛。矾石,《本经》谓其“治寒热,泄利,白沃”,盖寒热泄利,皆湿热所为(《本草经疏》),因此有清热燥湿的功效,且矾石具有沉降之性,一者可防风木升发太过,二者可下气坠痰。

本方以温酒送服,以酒性走窜,引诸药至于周身经络。禁一切鱼肉大蒜者,恐其生痰生湿助热也。全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共奏平肝祛风散邪、补虚化痰通经之功。

治中风验案

刘某,男,64岁。初诊自述半月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角不自觉流口水,伴左侧脸麻木感,左上肢麻木。晨起较重,活动后减轻,后背部发沉疼痛,上窜至颈,下午头昏沉重,持续数分钟,心下闷塞感不适,喜温喜按。胃纳一般,大便每日两到三次,质溏,夜尿一次,解后再难入睡,右侧鼻唇沟变浅,体质略胖,面黄,脉弦滑,右寸有上溢感,左寸沉。舌淡红略暗,苔白,过往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脑梗塞史。

辨证为土虚木亢,风痰阻经。

处方以侯氏黑散加减:杭菊35克,黄芩6克,细辛3克,党参10克,干姜6克,茯苓15克,炒白术15克,桔梗10克,防风10克,天麻10克,生牡蛎15克,当归6克,川芎6克,桂枝6克,枯矾3克(研末冲服)。14剂。水煎服,日3次,饭后半小时温服,并停服脑心康胶囊,仅服降压药和降糖药。

复诊:大便干结,左上肢已不疼痛,不流口水,心下闷塞感全部消失,原方炒白术易生白术15克,加大黄6克,继进7剂。再复诊述服上方后大便通畅,每日一次,精神状态恢复良好,故予上方加减制作散剂,巩固疗效,方便服用。

按:本案患者出现的口角不自觉流口水,伴左侧脸麻木感,左上肢麻木,后背发沉疼痛,头昏沉重等症状都表现在上半身。上为阳位,此为风木上扰。心下闷塞感不适,喜温喜按,为中焦脾胃虚寒。结合患者舌淡红,左寸沉,为气血亏虚之象,脉弦滑主风主痰,证属土虚木亢,风痰阻经,治以侯氏黑散,培土制木,化痰通经。

临证心悟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侯氏黑散治疗中风邪在于经者,主要症状为四肢重滞少力,不易举动。然而此症似乎局限了侯氏黑散的运用。

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中风邪在于经者除出现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外,亦可常见肢体麻木、肢体少力、眩晕、舌强语謇、口歪舌偏、饮食发呛等。其诊断要点是发病年龄以中老年人为主,平素饮食肥甘、嗜好烟酒、喜卧少动、情志失调、生活失节等,既往常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动脉硬化症等病史。凡是临床见以上情况而属土虚木亢,风痰阻经者,均可应用。

侯氏黑散历来争议颇大,许多医家认为这不是张仲景所创的方剂。但此争议无关紧要,关键是临床有效,就应该学习应用。侯氏黑散治疗中风邪在于经者,证属土虚木旺、风痰阻经,具有平肝祛风散邪、补虚化痰通经的功效。

咨询电话:010-87264942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叶天士运用吴茱萸、川楝子对药经验

下一篇: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