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味居五味之首,是药性五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四种药味相比,辛味不仅与味觉有关而且和嗅觉也有关。
《尚书·洪范》曰:“金曰从革”“从革作辛”。“金曰从革”,金即金属,革的本意是被剥下的兽身皮。“金曰从革”意思是“金”是由(土中的)矿石经过高温冶炼,聚敛而成,就像经过风干而收敛的皮革一样坚固异常。“从革作辛”可以理解为,皮革经过风干收敛后虽然变得坚韧,但不能无休止地收敛下去。当收敛到极致时自有辛味析出,以制约革的无度收敛。
关于辛味的功能,《内经》曰:“辛甘淡属阳、酸苦咸为阴”;《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是对五味功能最早的概括。《此事难知》曰:“辛为天之味,能补地之分,自上而降于下也。”
具有辛味的中药,在常用中药所占的比例约为40%,其中辛温药较多,辛平、辛凉药比例较少。另外,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也往往有辛味,称之为辛香之气。辛味药所含主要成分为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等。
辛味药以入脾、肺、胃三经为主,辛味药主要分布于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芳香化湿药、开窍药、温里药、化痰药等之中。辛味药的功效除具有解表发汗、行气、活血之外,还有化湿醒脾、祛寒温中、通络祛风、化痰散结、开窍醒神、温肾壮阳、杀虫解毒等作用。《药品化义》认为辛能散结、能驱风、能横行,能利窍,能润燥。
能散:主要表现在散表邪、散里寒、散内结。
散表邪是通过“发汗”来体现的,这种发汗实际包含西医学扩张体表小动脉和促进汗腺分泌的作用。例如解表的辛味药麻黄有发汗、解热作用。
散里寒,多是指辛味温里药的功效,既有味之辛烈来驱散在里之寒邪,又以其温热之性温煦中焦阳气。例如中药细辛、干姜、川乌等。
散内结是指辛能外解六淫邪毒,内疏气血郁结,使郁结之气得以消散。如半夏、白附子的化痰散结,薤白的通阳散结。
能行:主要体现在行气、行血。
行气是指辛味有疏通气滞之效,能调达气机升降和调整脏腑功能。如枳实、陈皮、乌药等含挥发油,能影响胃肠平滑肌活动,疏通气机,消除气滞。
行血是加强心气和血脉的功能,促使血液正常运行。如活血化瘀药多有辛味,具有活血化瘀之功,包括活血止痛、活血调经、活血消肿、活血疗伤、活血消痈、破血消瘕等。
能化:主要体现在化湿浊、化痰饮、化瘀血(与行血相似)。
辛化湿浊,取其芳香之气醒脾开胃,化湿辟浊,使脾湿得以运化,秽浊得以化除。化湿药如苍术、广藿香、砂仁、佩兰等。
辛化痰饮取辛味能化散痰湿,但因辛味药多温热而主化寒、湿之痰,药如半夏、白芥子、天南星等。
能开:主要是指辛味药具有开窍、醒神之功。
常用的开窍药麝香、冰片、石菖蒲、安息香也均为辛味药,除蟾酥外主要含挥发油,具有辛香走窜之性,能使神志昏迷的病人苏醒。
能燥:主要是指辛味药具有燥湿功能。
能润:主要辛味药还有润养的作用。
《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辛以润之”的观点历代医家均有争议。认为争议的关键在于辛味药的作用和药性辛味的作用不分,直接和间接作用不分。“辛润”是由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效应体现,主要在于辛味药能疏通津液运行之道,使津液敷布周身而达到濡润的作用。也就是说,从药性上看,辛味不具有直接的润养作用。况且大多数辛味药以行散为功,故“辛润”之说缺乏代表性。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