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经八脉考》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和《濒湖脉学》之外,对经络学说和古代养生学的又一贡献,其对八脉分布路线进行了系统整理,阐述了奇经为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对于前人论述分歧,以临床实践为旨归,融汇诸说,阐发精微。
李时珍在奇经辨证施治时,主要根据该奇经及与其连附密切的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病机特点来确定治疗原则和选方用药,提出“因病药之”的观点,把奇经辨证与八纲、脏腑、气血津液、六经等辨证方法紧密联系在一起,互为补充。
《奇经八脉考》,明·李时珍著,为论述奇经八脉的专书。李时珍因感自《内经》《难经》以来,历代医家对奇经八脉虽有研究,但不够详尽,故多方考证,遵经典之旨,采百家之长,参临证实践,对八脉的循行路线及腧穴,均作了详尽考证、整理和补充,著《奇经八脉考》。全书共17篇,内容简要,原委精详,经纬贯彻,篇目井然。该书不仅对八脉分布路线进行了系统的整理,还阐述了奇经为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提出了“因病药之”的奇经治则,确立了奇经病证辨证施治的初步规范等。因而,该书又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和《濒湖脉学》之外,对经络学说和古代养生学的又一贡献。
重视维脉,列为总纲
历代医家均以任督二脉作为奇经八脉的纲领,无一例外地认为,督脉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而《奇经八脉考》却以二维脉作为奇经八脉的总纲,并将奇经八脉按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冲、任、督、带的顺序排列,显见其对阴、阳二维的重视。其说:“阳维起于诸阳之会,由外踝而上行卫分;阴维起于诸阴之交,由内踝而上行于营分,所以为一身之纲维也。”根据经脉表里分属之原理,故“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周易》以乾坤统八卦而论天地,此以二维统八脉而譬乾坤。明确指出阴维、阳维二维脉职司表里营卫,乃气血之维系,二脉互相维系,以保持阴阳协调。其说主要源于《难经·二十九难》之“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及金代张元素阳维病即营卫病之说。李时珍进一步提出:“洁古独以桂枝一证属之阳维,似未扩充”“阳维之脉,与手足三阳相维,而足太阳少阳则始终相联附者”。所以邪在肌表营卫不和者宜桂枝法;邪在皮毛肺失宣肃者宜麻黄法;在半表半里者,宜小柴胡法;邪结阳明燥热者宜白虎、承气法;若邪陷入深,三阴受邪者,又宜区分寒热虚实辨证论治。针对张洁古“阴维为病苦心痛、治在三阴之交。太阴证则理中汤,少阴证则四逆汤,厥阴证则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主之”之说,李时珍又作了补充,指出:“洁古独以三阴温里之药治之,则寒中三阴者宜矣,而三阴热厥作痛,似未备矣”。他认为“阴维之脉,虽交三阴而行,实与任脉同归,故心痛多属少阴、厥阴、任脉之气上冲而然”,强调治阴维之虚寒腹痛证,应合三阴虚寒辨治。兼少阴及任脉者,投四逆汤;兼厥阴者,投当归四逆汤;兼太阴者,投理中汤。若属阴维实热腹痛之证,宜合三阴热实证辨治。如热痛兼少阴及任脉者,取金铃散、延胡索散;兼厥阴者。取失笑散;兼太阴者,取承气汤。若在表营卫气血虚弱,或在里冲任气血亏损,又宜舍标从本先固气血,选用黄芪建中汤、四物汤、养营汤、妙香汤等方。
发旨阐秘,辨析异同
《奇经八脉考》对奇经八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具体阐发与高度概括,是综合联系八脉的循行路线、分布部位及其所联系的正经、脏腑来阐述发挥的。如督脉生疾,“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女子为不孕,癃痔、遗溺、嗌干。”他认为“督脉虽行于背,而别络自长强走任脉者,则由少腹直上贯脐,中贯心,入喉,上颐,环唇,而入于目之内眦,故显此诸证。”妇女月经不调或赤白带下,与带脉不和有关,引张子和语曰:“诸经上下往来,遗热于带脉之间,寒热郁抑,白物满溢,随溲而下,绵绵不绝。”阴跷疾病出现肾脏所病的“少腹痛,里急,腰及髋窌下相连,阴中痛,男子阴疝,女子漏下不止”,是阴跷脉乃足少阴肾经之支别,二经相接,发病相互影响的缘故。
对于前人论述分歧,难于定论者,李时珍往往采取客观的态度,以临床实践为旨归,融汇诸说,阐发精微。如有关阴跷脉、阳跷脉“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之说,历来众说纷纭。《灵枢》载“寒则筋急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王叔和强调“脾之候在睑,睑动则知脾能消化也。脾病则睑涩嗜卧矣”;《诸病源候论》则谓“脾病困倦而嗜卧,胆病多烦而不眠”;张子和却认为“思气所至为不眠,为嗜卧”。李时珍在认真研究后指出“数说皆论目闭目不瞑,虽不言及二跷,盖亦不离乎阴阳营卫虚实之理。”对二跷为病的目闭、目不瞑,主要从阴阳失调、营卫失常立论,故认为系后学“可互考者也”。这深符经旨,《灵枢·大惑论》记载,卫气若运行失常,滞留阴分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阳虚阴盛,故目闭而嗜卧。反之,“卫气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常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阳盛阴虚,故目不瞑而失眠。目不瞑之针刺原则为: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以通其道而去其邪,多饮以半夏汤,畅其壅塞的营卫之道,通其阴阳。
又如癫痫为病,“王叔和以癫痫属阴维、阳维,《灵枢经》以癫痫属阴跷、阳跷。”李时珍认为“二说义异旨同”“邪在阴维、阴跷,则发癫;邪在阳维、阳跷,则发痫。癫动而属阳,阳脉主之;痫静而属阴,阴脉主之。大抵二疾当取之四脉之穴,分其阴阳而已。”证诸临床,二跷缓急失衡、二维纲系失调,均可发生癫痫之疾,而阳维之金门、阳交,阳跷之风府、申脉、仆参,阳维阳跷交会的风池,阴跷之照海等,均为治痫效穴。李时珍所说,阅历之言,信不诬也。
详考循行,补充周备
《内经》论述经络,详于“正”而略于“奇”,《难经》以降,诸家虽有阐发,多散漫不详,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对八脉的循行路线及腧穴,均作了详尽考证、整理和补充使其更加系统化了。如冲脉的循行路线,《内经》记载至少有5条之多,李时珍确认“其浮而外者”有交会穴的上行经脉1条,即“起于少腹之内胞中,其浮而外者,起于气街,并足阳明、少阴二经之间,循腹上行,至横骨,侠脐左右五分上行,历大赫……至胸中而散”。并说明冲脉与足少阴、足阳明、任脉联系密切的生理特点。又如带脉循行路线及所分布穴位,《内经》言而未明,《难经》仅曰“起于季胁,回身一周”,李时珍则确定为“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维道,左右各四,凡八穴。此外,李时珍还分别补充部分奇经的分布路线,如阴维脉补出“上至顶前而终”,阳维脉“上至本神而止”,任脉“循面系两目下之中央,至承泣而终”等。
删补腧穴,以臻完善
李时珍在整理奇经八脉循行路线的同时,对以往所载腧穴也作了详细考证,既订正或删除重复;又增补不少新穴。奇经八脉除任、督二脉有专穴外,其余六经之穴皆交会于十二正经之中。元代医家滑寿《校注十四经发挥》记载奇经八脉穴共141个,其中督脉单穴27个,任脉单穴24个,其他双穴90个,但多有重复。《奇经八脉考》订正后为158穴,督脉补入屏翳、中枢、会阳(双)穴,冲脉补入气冲穴,带脉补入章门、五枢穴,阳跷脉补入睛明、风池穴,阴跷脉补入照海穴,阳维脉补入臂臑、臑会、目窗、承灵、臑腧穴。经考订增删后认定督脉31穴、任脉27穴、冲脉交会穴24个、带脉交会穴8个、阳跷脉交会穴23个,阴跷脉交会穴8个(后人除外双然谷穴为6个)、阳维脉交会穴32个、阴维脉交会穴14个;还纠正了滑寿将居髎穴归入阴维脉之误,使奇经八脉系统更为完善周备。
奇经辨证,因病药之
李时珍在奇经辨证施治时,主要是根据该奇经及与其连附密切的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病机特点来确定治疗原则和选方用药,而不是简单地因奇经不同而分设专方专药,其提出“因病药之,如此则阴阳虚实,庶乎其不差矣。”把奇经辨证与八纲、脏腑、气血津液、六经等辨证方法紧密联系在一起,互为补充,不是另立门户,不相统属。因而其在奇经辨证时,借用其他辨证的方药来治疗八脉之病。如二维为病,张洁古提出以桂枝汤治疗阳维病,以理中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等温里诸方治阴维病,李时珍在此基础上,又增补了阳维病用小柴胡汤、黄芪建中汤等,阴维病用金铃子散、失笑散、四物汤、养营汤之类。又如冲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均有联系,有“十二经脉之海”“血海”之称,痿证发病治疗与其关系密切,《素问·痿论》曰:“论言治痿独取阳明何也?……阳明者,五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治之当“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李时珍进一步指出“湿热成痿,乃不足中有余也,宜渗泄之药;若精血枯涸成痿,乃不足中之不足也,全要峻补之药。”这对后世启迪颇大,清代叶天士对八脉的不同病证,总结出不同的治疗方法和用药规律,重视运用益精血、养肝肾之品,通补奇经法等理论,严洁、施雯、洪炜同纂的《得配本草》卷末附奇经药考,载有43味奇经药物,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此外,《奇经八脉考》书中还论及了“丹家河车妙旨”“气口九道脉”的方法,这对“河车”养生功法、寸口脉学研究均有指导意义。卷末所附“释音”,对于辨字识音,畅读原文,亦不无裨益。
当然,《奇经八脉考》一书,亦有谬误和疏漏,如阳维脉比《十四经发挥》少了哑门、风府二穴;阳跷脉重出了阳维的经穴臑俞。阴维脉“上至顶前而终”、阳维脉“上至本神而止”的说法亦不足据。但此为大醇小疵,无损于《奇经八脉考》之整体价值。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集明以前奇经八脉论述之大成,在前人的基础上,集众所长,独出己见,阐发经旨,考究得失,总结发挥,创新提高,使奇经八脉的理论体系和辨证治疗更加完善周备,这是对藏象经络学说的一大发展,并为以后奇经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正如《四库全书提要》所说:“考明初滑寿尝撰《十四经发挥》一卷,于十二经外,益以督、任二脉,旧附刊薛己《医案》之首(薛己《医案》凡二本,其一本不载此书),医家据为绳墨。时珍此书更加精核。然皆根据《灵枢》《素问》以究其委曲,而得其端绪。此以知徵实之学,由于考证。递推递密。虽一技亦然矣。”是李时珍不仅对药物学方面贡献卓著,其对经络学的研究整理也建树非凡。人们往往对《本草纲目》之皇皇巨著不嫌辞费,赞不绝口,而对本书的贡献较少论及。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