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医案心得正文

谈慢性心衰的治疗体会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此处原意当指药食之气味而言,即“壮火”指气味纯阳辛热峻烈者,“少火”指气味温柔和缓者。因为药食气味纯阳的壮火之品,大量或长期服用则易耗伤人体的正气;气味温和的少火之药,食之则能补益气血,使正气旺盛。具体药物在临床中是起壮火作用还是少火作用,应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结合所用补益药物的药性缓峻、剂量大小、功效强弱不同而区别应用,兹举慢性心力衰竭案例如下。

病案一

张某,女,77岁,于2011年8月23日初诊。主诉:心慌时轻时重3年余,加重半年。伴有明显气喘,面色暗黄,腰痛,咽干咽痛,睡眠较差,纳可,大便干燥,每4~5日一行,小便正常,舌质淡暗苔白,脉沉微弱无力。3年间,在当地医院住院十多次,病情没有好转,反而逐渐加重。

西医诊断: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4级。中医诊断:心悸(心肾阳虚,水饮凌心),治以温补心肾,通阳利水。

处方:方用真武汤加味。制附子5克(先煎),茯苓6克,白术5克,白芍6克,生姜1片,厚朴6克,桂枝3克,生龙牡各15克(先煎),生地15克,玄参10克,红参3克(另炖)。3剂,水煎服。

二诊(2011年8月26日):心悸、气喘较前明显减轻,自觉全身乏力,余症同前,舌质淡苔白,脉微弱。考虑不宜温阳太过,故继用上方去红参、桂枝,生龙牡加至30克,加党参10克,大黄6克。3剂,水煎服。

三诊(2011年8月29日):服上方后,心悸、气喘、腰痛及面色均好转,咽已不痛,睡眠稍有改善,大便正常,舌质红苔薄黄,脉微弱。舌苔薄黄为温热药所致,故加麦冬10克、红景天6克以养阴清热,大黄改为3克。4剂,水煎服。

四诊(2011年9月2日):心悸、气喘、乏力症状基本消失,腰痛明显减轻,睡眠见好,舌质淡红苔白,右脉缓而左脉微。继用8月23日方去桂枝、红参,加麦冬15克,生枣仁10克,女贞子15克,菟丝子10克以滋补肝肾。6剂,水煎服。2周后患者丈夫来答谢,知患者所有症状均有大大缓解。

按:患者虽然以心肾阳虚为主,但因其病程较久,反复发作加重,其阴也受到损伤而不足。症见咽干咽痛、大便干燥即是阴虚表现。所以治疗时不宜大剂量使用温阳药物,以免壮火食气,伤及正气,而应小剂量缓缓温补,即少火生气。三诊时舌苔由白转薄黄,四诊时舌质由红转淡红,减温阳药,加补阴药则其舌质、舌苔得以改善,症状随之缓解。

病案二

尚某,女,67岁,于2013年2月17日初诊。主诉:心慌、气短20年,加重9个月。1997年因活动后心慌、气短,在某医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2006年出现心房纤颤。2011年出现心力衰竭。多次入住当地医院。2012年采用中医治疗4个月左右,附子剂量达100克以上,红参也达20至30克,而患者饮食近废,明显消瘦,心慌气短加重,生活基本不能自理。

来诊时心慌、气短明显,胸憋,有时夜间憋醒,手足发热,烘热汗出,常大汗淋漓,饮食较差,口干,大便正常,尿少,睡眠差,舌质红有明显瘀斑,苔薄白,脉微细结代。发病以来未出现过双下肢及其他部位水肿。现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40mg,酒石酸美托洛尔18.75mg,氯沙坦钾50mg,地高辛1.25mg,螺内酯20mg,呋塞米1片半,布美他尼1/4片,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均为日1次。

西医诊断: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功能4级,心房纤颤。中医诊断:心悸(阴阳两虚,瘀血阻滞),治以调补阴阳,活血化瘀为主。

处方:方以二仙汤加减。仙茅6克,仙灵脾10克,女贞子10克,旱莲草10克,知母15克,黄柏15克,肉苁蓉15克,党参15克,麦冬15克,山萸肉15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生地黄15克,生黄芪30克,阿胶10克(烊化),槐花15克,川芎10克,土鳖虫6克,茯苓15克。5剂,水煎服。

二诊(2013年2月24日):自觉心慌、气短、自汗、手足发热均较前减轻,夜间憋醒情况未出现,但仍感到心下憋闷不适,纳差,口干,睡眠差,舌脉同前。患者自诉,不能服用补药,一服补药就感到心下憋闷。上方补益太过,故改小剂量补中益气汤加味以补气养阴,活血化瘀。处方:生黄芪10克,当归10克,白术6克,陈皮10克,党参6克,炙甘草3克,升麻6克,柴胡6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知母15克,黄柏15克,丹参10克,桃仁15克,赤芍10克,香橼10克,玉竹10克。6剂,水煎服。

三诊(2013年3月5日):心下憋闷症状基本消失,口已不干,自汗、心慌气短、手足发热均减轻,纳增,睡眠时差,舌质红有瘀斑,苔薄白,脉缓微结代。继用上方去玉竹以防滋腻碍胃,加山药6克,檀香6克,红景天6克,鹿角霜2克以健脾养胃、温阳益气。6剂,水煎服。

四诊(2013年3月13日):自感心慌、气短较前加重,身热明显,但体温正常,腰酸困,右侧牙龈肿痛,舌质红瘀斑苔少,脉微弱无力。改用2月24日方加玄参15克,女贞子10克,旱莲草10克以养阴清热。8剂,水煎服。

五诊(2013年3月25日):诸症均好转,活动后方感心慌、气短,舌脉同前。患者诉近1年经常感冒。继用2月24日方加苍术6克,防风6克祛风除湿,红景天6克,续断6克,菟丝子6克小剂量补肾。8剂,水煎服。

此后继续以上方为基础方加减治疗3个多月,上述症状大为缓解,仅有活动多时方感气短、腰酸困。

按:患者曾服超大剂量的温阳药,致使病情加重,心慌、气短明显,生活不能自理,饮食几废。一诊后也因温补量大而出现心下憋闷不适,二诊后及时减量而获病情好转,但三诊时又因加入檀香、鹿角霜温补太过,反使心慌气短加重,这也是壮火食气、耗伤正气之缘由。后改小剂量温阳药则诸证皆逐渐好转,同样也是少火生气之理。

病案三

胡某,男,72岁,于2009年11月5日初诊。主诉:咳嗽、咳痰20余年,气喘5年,加重1月余。现症:咳嗽,咳痰量多,色白质黏稠,咯痰不利,气喘、胸闷明显,双下肢浮肿,口唇紫绀,纳可,大便偏干,2~3日一行,小便正常,睡眠尚可,舌质红有瘀斑,苔白厚,脉弦滑有力。

西医诊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心功能3级。中医诊断:喘证(痰热壅肺),治以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佐以活血化瘀。

处方:方以温胆汤加减。法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枳实10克,竹茹15克,胆南星10克,浙贝母10克,紫苑10克,鱼腥草30克,桑白皮30克,丹参15克,冬瓜子15克。5剂,水煎服。

二诊(2009年11月12日):咳嗽、咳痰、胸闷均好转,仍气喘,自述特别怕冷,舌质红有瘀斑,苔白,脉弦滑。其有虚寒之象,故继用上方去法半夏,加小剂量制附子3克(先煎),5剂,水煎服。

三诊(2009年11月26日):因有效,患者又自服原方5剂。现咳嗽,咳痰,气喘,胸闷,下肢浮肿症状均缓解,自述从未像现在这样感到轻松,唯口唇仍紫绀。效不更方,继用上方10剂巩固治疗。

按:从患者舌脉看,均表现以痰热实证为主。但二诊时发现有怕冷阳虚之象,因其证以实热证为主,不宜用大剂量的温补药,以免温热助邪,反更伤正气。故加小剂量温阳药,即是少火生气之意,扶助正气以除邪。由于药证对应,用法得当,所以效如桴鼓。

认为“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理论的临床应用,应从患者体质考虑,同时结合具体病情而相应地进行辨证论治,而不能单纯地只从药物的性味考虑,只有这样才符合临床实际,并取得较好的疗效。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立足脏腑传变治已病

下一篇:黄连膏外敷治甲沟炎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