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医案心得正文

怕冷并非皆阳虚

病例一:高先生,男,27岁,家境优越,工作稳定。来诊时除了精神稍差,看上去亦无异常。但性生活心有余而力不足,勃起时间很短,脊梁骨发冷,出汗后尤其明显,很少参加体育锻炼,经常感冒,总觉得疲惫不堪,舌苔白、多津、质红,脉沉细。拟方:

苓桂术甘汤合益气聪明汤加减,拟方如下:赤芍15克,黄芪40克,党参20克,黄柏15克,甘草8克,升麻10克,蔓荆子12克,葛根30克,川桂枝10克,茯苓30克,炒白术30克。服法:照方5服,每日1剂,水煎2次,取药液450毫升,分3次温服。

病例二:张女士,女,53岁,体微胖,畏光流泪,畏寒,夏天不能吹风扇,不能用空调,睡眠质量差,纳食可,舌淡苔薄黄,脉细数。拟方:

附子理中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拟方如下:党参30克,制附片10克,干姜12克,大枣15克,炒白术30克,茯苓20克,川桂枝10克,甘草6克,枸杞20克,菊花10克,香附15克。服法:照方5服,每日1剂,水煎2次,取药液450毫升,分3次温服。

病例三:蒋女士,刚满50,怕冷,受凉即咳,总是比别人穿得厚,侧身时还头昏,喉间有痰不利,睡眠欠佳,纳食好。拟方:

同样选用了温阳化饮,健脾利水的经方苓桂术甘汤加减。

虽然上述三位病家年龄和性别迥异,但有很明显的相同点:脊梁骨冷,胃口好。紧扣这两点,深入问诊,抓住要害,并做出辨证诊断:使道不通,引起的心阳不达。

经过反复临床印证,中医认为有些怕冷并非阳气不足,乃阳气不通所致。

由于食积内蕴,加上缺乏运动,应更多考虑过犹不及的现象。过多的摄入,食积湿滞成饮,饮聚成痰,阴邪伤阳,阻塞使道,从而出现了怕冷、乏力等阳虚证,这种虚证并非真虚,而在于不达。中医认为法当以通为补,阳气通达,则畏寒自消。本案三例均用桂枝5克,盖能温通心阳,如艳阳高照,阴霾自消,使得心阳振奋,使道通畅;白术燥湿健脾,茯苓利水去饮,二者合用脾健运湿饮自去。高先生的方药无一味温肾壮阳之药,通过疏上、中、下三焦,从而使得怕冷、性功能障碍等虚证得到改善。病例二、三两位女士的病情则要复杂些,虚实夹杂,结合舌脉,通补兼施,获良效。

通阳之法应用于临床由来已久。汉代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常用通阳法治疗阳气不通导致的寒、热、痰、瘀,如柴胡汤、瓜蒂散、乌梅丸等;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拟益气聪明汤等用来治疗阳气不通证。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有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说明不用温补之药却能收到通达阳气的效果。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陈慈煦皮质醇增多症医案

下一篇:黄连膏外敷治甲沟炎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