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医案心得正文

“阴损寒化”之体质致胃痛的自我诊断和治疗

脾胃乃在人体中部,除了天生的一点真“元气”外,生下来的那一刻起,就全靠后天各种营养物质来补给,这些物质来自于脾胃的生化气血,脾胃乃谓五谷浩瀚之海洋,气血生化之源泉,全身脏腑之络根,是人体赖以自下而上的重要条件。几千年来,历代医家把脾胃称“后天之本”。因而特别注重脾胃在生活中“作功”时能否运转正常,这就要靠我们自己如何调理脾胃了。

脾胃世居人体中焦,它的主要任务是接受五谷杂粮、肥甘厚味,担负着气血生化和濡养四肢百骸的重任,是维持人体生命体征的主要器官,早在若干年前《内经》就指出:“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在《素问·秘典论》曰:“谷气通于海。”《素问·刺梦篇》也说:“坎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经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经脉别论》再度指出:“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而死。”若要水谷化生气和血,是一个非常繁杂的过程,它们与五脏六腑息息相关、紧密相连,而在整个人体里,脾胃是最关键的器官所在,人体的精、气、神、血全靠水谷精微的化生来濡养。所以,我们说人体的精气神来源于脾胃的转换功率。“得谷者昌,失谷者亡。”《内经》对脾胃的作用功分析得很透彻,“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可以这样说,脾乃孤脏,在五行中,它属土,土生气血,以灌四面八方之经络,也因于脾,以养禀赋。脾乃气血之根,变化乃赤终为血,有人说“脾生血、统血”之功。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脾生肉……”。《素问·痿论》指出:“脾主生之肌肉。”又有“脾舍义”之说,这说明了脾与精神明器中关系非常。但脾的生理特征是特别恶湿,“口为脾窍”;人体的嘴唇与脾相连,是脾的外在联系部件,人体之官窍取之于脾胃。

脾胃稳居人体中脘部,若胃脘发生疼痛,古人称心痛。如《医学·正传》云:“古为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不实不在于心。”这确实道出了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痛症。《内经》曾云:“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这在病案处治时应该很好的区别才是。

胃痛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为忧思恼怒,喜于事常,肝气衰减,以致横逆犯胃,在治疗上应以疏肝、理气为主要手段;二是脾健运权,和降有滅,此时在治疗上采取温通、补中益气的方式较宜,以期恢复脾胃功能。

脾胃病机主要表现:

忧思恼怒,此因“喜、怒、忧、恐”之因,致损元气,

助心火。实际上,火与元气是誓不两立的一对矛盾体,火盛侵占土位,此“忧”病也;“情”志不舒,每每会引起心火翻盛,心火盛则占据土位之主位,损伤元气,李氏以心火为阴火,更是脾火、肾火统被称为阴火,这里的阴火即是为虚火。并且指出相火与心火密切相关,心火不静则相火乱动耳,火与元气是一对相互对立的矛盾体,一胜又一负,火伤元气后,就成了偷盗元气的“江洋大盗”。众所周知,相火不能濡养脾胃。元气的生长靠少火,少火是命门之火,或者说是肾又是元阳较为准确些,命门之火与元气是一对相互倾慕、相互资生的一对恩爱情侣,但有的时候,肝肾的“阴火”离位于坎位,有时是“生气”的少火;有时是“食气”的壮火,大助心火上“天梯”,又损坏脾胃之元气。“阴”火升得越高,元气就会被打入“十八层”地狱,这使得脾胃不能安之若素了。“胃”痛也在所必然,正如沈金熬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为此,肝胃阴亏,则常作发,当久痛入络后,会产生呕吐鲜血、黑便等症。

嗜食生冷,饥饱无常,脾胃受损,当然,禀赋也有关系,不足则无阳气,无阳气则寒自生,偶感劳累,寒邪自作乱,饮食无节,先伤其胃,胃累及脾,以致脾病。“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虚火上行,独獠其面。……胃即病,脾无所禀受。……故亦从而病焉。”

劳倦:

“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即病则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病焉。”如果劳累过度,不但损伤脾,还会累及肌肉。由于因为胃不能独于津液,必以脾机相合,脾虚即不能帮助胃输布津液,故此脾病必然累及胃以致病。

外邪:“肠胃为市,无物不受,无物不入。若凡寒、暑、湿、燥,一气偏胜,亦能伤害脾胃,观症用药者,宜详审焉。”这也说明了外感寒邪的危害性。

综述所因:李氏认为精神为之主导:“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继之,则元气乃伤。”元气被灼伤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然感受外邪,可它们又相互影响,相互累积,无有一家独言也;除此之外,还有虫积、痰饮、瘀血等也可致脾病。

实际上,只要脾胃有内伤,就失去了脾胃对气血的生化职权,不能使气血运及周天,不仅导致五脏六腑产生病变,还会使四肢九窍发生病变。李氏认为:“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岂一端能尽之乎?”无论是生理、病理各方面都有赖于脾胃的正常运转来改变的功能是否正常。

胃脘病,主要系在胃脘部近心窝处进行,多从虚实寒热为主导,痛时可连及肋、背部,有呕吐、吐酸、嘈杂、黑便

等症,这一点,李氏有独到见解之处,他说:“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食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虚而邪气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即食亦。”

脾胃病,多半发生“阳气不足”,应升发阳气。如:嗳气常发而频繁,苔多薄白,脉象沉细。

情乃不舒,肝气郁,不疏泄,此致肝郁横逆,胃脘隐隐。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柴胡舒肝散加附子

附子、柴胡、陈皮川芎、升附、芍药、枳壳甘草生姜大枣

由于此症阳气不足,故用附子,附子乃大辛、大热、大毒之物,用时请多加注意,这里我推荐5克,需先煎煮一小时,煎时加15克甘草,15克绿豆,10片生姜同煎,三物可去附子毒,服时加五十克白蜜,若有中毒时,就立即吃白蜜,从五十克到五百克不等。这样就可以做到万无一失了[中毒现象为:泄泻、恶心、呕吐、昏厥等。],因附子补阳气很快。

肝喜条达,而恶郁结,情志不遂,疏泄无权,肝郁无解,柔顺不畅,暴怒异常,胃失和降,气逆犯胃,故呃频频,脉弦沉。

方中柴胡,味辛苦寒,归肝、胆经;“性轻清,主升散,味微苦,主疏肝气”。为君:香附,辛、微苦、性甘平,归三焦经,入肝理气;川芎:味辛、温,行气活血;陈皮:温,理气宽中,和胃;枳壳:苦、辛、酸、寒,归脾经、胃经,行气止痛;芍药、甘草养血柔肝。

脾胃虚寒:

胃痛隐隐,清水常泛,喜温喜触,四肢不温,无神力乏,舌淡苔白,脉虚软。

脾寒虚弱,纳差,气血运化无权。得温寒去消,痛减。脾为四肢主官,阳虚则无力,脾阳不奋,故舌淡苔薄白。

治法:宜温脾健胃。

此处:吾用附子白术血府逐瘀汤

丹参红花当归、穷芎、白芍牛膝桔梗、柴胡、丁香、枳壳、甘草、附子、白术、姜、枣。

方解:

附子乃温热之物,用它来温中,可获奇效;生姜能够散寒蠲饮降逆;白术、枣、丁香、枳壳、甘草能够健脾和中;丹参、红花、当归、苍芎、白芍、牛膝、桔梗、柴胡活血化瘀、升降合一。此方气、血、阳气三补,效果奇特。

血瘀:

痛有定处,食后尤甚,还有吐血、黑便等,痛时久常,脉络伤坏,黑便数十年。

治法:

首先必须要分清虚与实,实症应该通络活血;虚者晕目弦紧,治宜养血、止血、柔肝为主。

用失笑散加附子、茴香、艾叶炮姜组合。

汲药、乳香姜黄五灵脂、附子、小茴香、艾叶、炮姜。

此方有温中阳、散寒、通利血脉、散舌面瘀斑之能,相须为用,服时加点醋方好,若气滞留驻,加川楝子、元胡以行气止痛;有瘀斑,以致心腹痛,加山楂,并用砂糖调服。

虚症:

用调营敛肝饮为主方:

归身、白芍、蛤粉炒阿胶枸杞、五味、川芎、炒枣仁、茯神、广皮、木香、生姜、大枣。

方解:

当归、川芎、阿胶用来养血止血;枸杞、五味、枣仁、茯神用以柔肝敛肝,如仍止不住血,则加三七白芨。若舌淡少气,脉弱者,则加人参黄芪、白术、炮姜以益气扶正气,如有虚热之象,可加生地、玄参、丹皮以滋阴谅血。

文南摘录:

《素问·玄机原病式》:“酸者,肝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如饮食热则易于酸也。或言吐酸为寒者,误也。如酒之味苦性热,饮之则令人不色赤气粗,喜怒如狂,烦渴呕吐,皆热症也,其吐必酸,为热明也。”

《医学新传》:“所痛之部,有气血阴阳之不同,若概以行气消导为治,漫云通则不能,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气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之温之使通,无非通通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也。”

《程杏轩医述》引李东恒:“吐酸者,甚则酸水浸其心,令上下牙酸涩,不能相对,以辛热疗之必减。酸者收气也,西方金旺也,寒水乃金之子,子能令母实,故用热剂泻其子,以泻肝之实,若以病机之法,作热效攻之,误矣。杂病醋心,浊气不降,欲为中满,寒药岂能治乎?”(周光禄)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阴损寒化”之体质导致结肠癌的自我诊断和自我治疗

下一篇:黄连膏外敷治甲沟炎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