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医案心得正文

阴阳辨析本源考

《伤寒论》第七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这一点代有争议,思求经旨可也。

《素问·调经论》云:“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就是说邪气的产生不外两端。或者来源于天元,即五运六气所化之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或者来源于坤元,如饮食、居处地域,以及明显不明显的,如天体运行、人气物气相染,自觉不自觉的七情变化。

生发于六淫之下的疾病大多发热恶寒,其疾病自愈日数以七日为纪;生发于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的疾病多无发热恶寒。因为饮食、居处地域、七情变化为病多幽显无常,出乎自然而无知无觉,其疾病自愈日数以六日为纪。风雨寒暑代六气言;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则正言天地人物事之气(事之气如社会风气,风土人情,山川湖海、书刊影视、活人甚至死人死物如天体运行、物气相染,如理化检查报告等发出的,足以影响人之健康与疾病的气息或信息。它有时看不见摸不着,却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或明或暗地、由外及内地影响脏腑气机,使人产生幽显无常、或明或暗的生理病理的情绪等变化。《灵枢·贼风》云:“有其不离屏蔽,不出空穴之中,卒然病者……其无所遇邪气,又无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幕,血气内乱,两气相抟。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这更证明了仲景撰用素问、九卷等的真实性,所论疾病就是伤寒与卒病。由于文字传抄之误,伤寒卒病论变成了伤寒杂病论

至于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是因为七为少阳之数,六为少阴之数。按河洛理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水为阴,火为阳。故阳数七阴数六。疾病发生六日以后,七日阳气来复,少阳相火以位,百官肃立,诸邪退避。故六气为病,如果其人宿无他病,大多七日而愈。而卒病六日尚在厥阴,厥阴包络肝脏乃代少阴心肾受邪者。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邪气随肝气游移,而厥阴生少阴,主客相同,即厥阴司令的节段或时辰注定了少阴之气的来复,疾病有转出厥阴而向愈之机。

《素问·气交变大论》说:“阴阳往复,寒暑迎随,六经波荡,五气倾移,太过不及,专胜兼并。”就是说三阴三阳六元灵气交相往复,寒来暑往一波又一波经过六次鼓荡(初气始于大寒,二气始于春分,三气始于小满,四气始于大暑,五气始于秋分,终气始于小雪,仍终于大寒,主客相同,其差各三十度。)木、二火、土、金、水五运六气相互倾移,其太过则有专胜,不及则有兼并,人体六元五脏系统自然应之而有相应变化。一般平气之年变化较小,太过不及之日变化较大,人体得病亦重。我们只要通晓五运阴阳学说,就能够通过分析值年或者值日中运和司天在泉之气,大致判断疾病的间甚、欲解、死亡之期,借助自然之天功和药物、针灸等等,干预疾病的认知、诊疗、康复全过程,指导修身养性,防患于未然。

仲景六元辨证所以被后人误解为六经辨证,完全是因为许多人没有读懂内经、伤寒,尤其是没有注意五运阴阳学说,错误地认为气化(精气)、阴阳、五行、运气各有一个独立的学说。要知道,在《太始天元册》以前,一元论、二元论、三元论、四元论、五元论乃至九元论或许曾经出现过,但是我们从太始天元册中,和内经、仲景书中,只看到了融气化、阴阳五行、运气学说于一炉的五运阴阳学说。如果说张景岳《类经》阴阳、运气等分类让人们误以为中医别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运气学说的话,那么我要说,内经有可能像《周易》一样来源于史前文化,不得但以文字考证而论者。人们舍内、易经而尊《洪范》,从伪古文中找出了所谓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从而使阴阳五行分崩离析,阴阳类同二元论,五行类同五元论、元素说,五脏六腑各分阴阳;五行只能联系脏不能联系腑;风寒暑湿燥火与三阴三阳的关系全不知晓;六淫等病因学说、八纲等似是而非的理论成了无上法宝;中医辨证不是辨病因而是辨症状反应,中医只辨证不辨病;仲景书不是论说伤寒……如此等等错误理论、错误认知不断发生,愈演愈烈。五运阴阳学说一日不明,这些问题一日不能解决。望后辈学者,医者,谨慎求证。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降血压 钩藤桑枝加冰片

下一篇:间隙组织液说与疏通经络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