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作为外行来谈中医,确有“华佗门前卖药方”之感。但是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义不容辞。而扶持之,促进之,总得对上“门道”。由此,我是从哲学看中医,从使命看中医,谈一点想法。
中医发展的前景
中医作为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体系,几千年来呵护着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中医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几千年来传承不衰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正如毛主席所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在西医广泛发展的背景下,中医不可替代的作用仍然客观存在着,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随着人们对西医和中医认识的不断加深,中医的优势呈现着日益凸显的趋势,中医振兴发展的历史机遇正向我们走来。
第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必须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振兴。
第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需求日益增长,迫切要求中医更快振兴,中西医更好结合,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及健康服务。
第三,社会转型期,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等压力加大,亚健康人群大量增多,心理方面的问题、疾病也大量增加,都迫切需要中医发挥优势以进行有效调治。
第四,人们对中医在妇女、儿童等疾病治疗上特殊优势的认知日益加深,热切盼望中医为之服务。
第五,“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之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谓之不孝”。况且,人们养生保健需求日益强烈,这也亟待中医与之适应。
第六,中医“治未病”的“上工”功能的发挥正呈现无比广阔的前景,要求中医尽快振兴起来,担当大任。
第七,当今世界情况更为复杂,竞争愈加激烈,中医的思想方法,也是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途径,中医承载的强大认知功能,可以说是认识世界的另一双眼睛。
第八,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己身与心的更好和谐,也需要中医文化的帮助。
第九,国家经济、科技实力的增强,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
总之,我认为人、自然和社会都没有像现在这样热切地期盼着中医药事业快快发展振兴起来。中医药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呼唤,是符合实际的。经过近年来的工作,中医振兴的春潮,已经在神州大地开始涌动起来。
但是,我们也十分清楚地看到,目前中医药事业自身还难当重任。人才匮乏、服务萎缩、传统缺失、经典疏离、创新不足、中药质次、教育模式与中医人才成长规律不够适应等问题,颇为令人担忧。党委、政府、部门、业界、社会各方面都要顺应历史期盼,以勇担时代使命的高度责任感,以强力有效的措施,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切实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尽快启动激发中医药事业发展生机与活力的有效举措,开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发展中医的理念
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首先要统一思想认识,确立正确理念。
第一,必须坚定中医信念。在中医如此困难的境遇下,学中医、用中医、发展中医,首要的是必须对中医怀有坚定的信念。这里说的中医信念主要包含四层含意:一是坚信中医功效。中医的功效,已被几千年的实践证明,是客观事实。二是坚信中医理念。最重要的是中医的整体观思想,它脱胎于中国古代哲学,强调天人合一、五脏一体,阴平阳秘、阳主阴从等等,这是中华民族思维方法的瑰宝。三是坚信中医优势。中医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的优势,就是通过整体调整局部,也就是辨证论治,调养身心、调养五脏、补养气血、扶正祛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和人民健康需求的提高,这种优势会越来越明显。四是坚信中医前景。虽然不时有个别人鼓噪废止中医,但中医正在走向世界。据统计,当前中医已传至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各地有5万多个中医医疗机构,全球一年中医药贸易总额超过200亿美元,可以说前景广阔,不可估量。
第二,必须弘扬中医精神。我理解传统中医的核心精神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想见中华文明最优秀的成果一定首先运用于自身健康的呵护,当然也一定要运用于国家的治理。正因为如此,医相方能相通,才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那么中医精神包括哪些内容?我认为主要应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人天和谐。亦即人与自然要和谐,人与社会要和谐,人自己的身与心要和谐。这三大和谐就是人生的最佳境界,也是社会的最佳状态,也就是马克思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二是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的精神就是主导问题首先分析,多种因素综合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与辩证法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要求辩证地认识问题、处理问题,这不仅对于治病本身,而且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是有普遍意义的。三是仁心仁术。无德不成医,才浅难解患。中医最讲究以人为本、德技双馨。四是济世治病。治病不言而喻。那什么是济世?怎样济世?实际上就是通过治病教人修身养性,保持健康的身心,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什么优秀中医看病都要与病人深入沟通交流?就是帮助病人调养身心。所以说中医不仅仅是为人治病,而且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都有积极意义。可见,中医多美好啊!
第三,必须以疗效为中心。发展中医的一切作为,所有举措一定要围绕疗效、服务疗效、有利疗效,疗效是硬道理。
第四,必须以人才为根本。中医的良好疗效,中医的发展、健康是靠优秀的中医人才实现的。没有一大批、一批批优秀中医人才的成长、涌现,中医的良好疗效就是空的,中医发展也必定是虚的。所以,当前发展中医最首要的、最紧迫的,第一是人才,第二是人才,第三还是人才。而优秀中医药教师是最根本之人才。各有关方面要采取最有力最有效的措施,来加快优秀中医人才队伍的建设,尤其要加强中医药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
第五,必须以经典为灵魂。中医的学问体现于经典,真谛蕴涵于经典。毛主席说的中国中医药学是一座伟大的宝库,宝库在哪里?就在经典里,就在掌握经典的优秀中医人才那里。无经典就无中医。所以发展中医一定要组织、引导、推动、帮助中医校院、中医业界学经典,啃经典,悟经典,通经典,用经典。读透经典十分不易,对于经典,熟知不等于真知,真知不等于真用,真用不等于用好。要让读经、悟经伴随自己的中医人生,构成自己的中医人生,主导自己的中医人生。在读经、悟经的道路上,在沿着“形而上”的方向上不懈求索、攀登中,定会欣赏到、体验到中医无比瑰丽、富有奥妙、充满魅力的胜景、佳境。作为中医人,《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必当精读。《黄帝内经》亦医亦哲亦百科,我以为,真正悟通、读透《黄帝内经》者,不论从事何业,都应是具有高智慧、高境界、高幸福感的人。
第六,必须以教育为基础。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以后,为适应工业化大规模的人才需要,教育也规模化了。中国人口众多,需要大量中医人才,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医院校纷纷诞生了。有了中医院校教育,中医队伍开始了大规模培养。但中医人才成长的规律决定中医院校教育的基本职能应是着重教好中医基本理论基础、基本实践技能基础,为日后成长发展打牢深厚的基本功底。包括思想功底、理论功底、实践功底,尤其是要打好中医经典的根底。为此,中医院校要注意总结经验,坚持深化改革,不断提高办学水平,通过院校培养出更多有志于中医事业的青年学子、优秀人才。
第七,必须以师传为阶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要成长为真正合格、优秀的中医人才,还必须有阶梯继续攀登前行。这个阶梯就是师传。中医的特殊属性决定,其真正的本领、功夫,要无师自通是很难很难的,最有效的阶梯就是师传,师徒相授要尽量有规模地开展起来。这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极为重要,务必要以强有力的举措推进之。
第八,必须以临床为课堂。临床中有无尽的课题,无穷的知识。临床应是医者终生之课堂。在临床中施医,在临床中学习,在临床中提升境界、提高本领,是所有医者更是中医的基本人生。
第九,必须以修炼为途径。医乃世间最神圣之业,故有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技不近仙者不可为医之说。一部灿烂的中医人生,必是勤于学、循于经、成于修,一名优秀的中医,实质上不是学成的,而是修成的。高尚的医德靠修炼,高明的医术靠修炼,高深的功夫更靠修炼。靠修炼净心正性,修得心法,直通大道,必成大医。既然是修炼,当然要付得起辛苦,但苦中必有甜,大苦得巨甜。可以说,立志选择了中医,就是选择了神圣,也是选择了艰辛,选择了攀登,更是选择了乐生。
第十,必须在继承中创新。中医重传统、重经典,同时也尤重创新。顺天应时,与时俱进是中医之本性。优秀的中医每次辨证施治中都孕育着创新,包含着创新。但中医创新必须是在继承传统、坚持经典基本精神的创新。对中医来说无继承就无创新,无创新就无发展。中医的博大精深,是因她的经典具有久远的贯通性。所以中医一定要讲继承,再讲创新,在继承中创新发展。
第十一,必须坚持中医药协调发展。大力加强中药管理,围绕保证中药质量,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开发建设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现代中药工业和产业体系,千方百计提高中药品质,适应各方面对中药的需要。
第十二,必须以强有力的政策为支撑。在中医的处境如此困难的情况下,扶持和促进其发展的政策措施,一定要足够强力。有关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一定是大大有利于上述十一个方面落到实处的政策,最关键的一定是大大有利于吸引、激励中医人才热爱中医,投身中医的政策。优秀中医的诊疗是高智慧的劳动,诊费一定要与之相适合。总之,一定要使中医成为全社会最羡慕、最受尊重的职业之一。
提高中医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总体上说,中医院校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的要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