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医案心得正文

中医观念需要在发展中不断修正

梳理中医发展缓慢的缘由,除了自身特点和历史原因之外,应当还有观念的因素。从一般意义上来讲,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对事物形成的总体认识。它既反映了事物的客观性,同时又有主观理解,是主观与客观认识的系统化集合体。但是,由于认识的历史局限性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决定了观念会随时间变迁和认识深化而不断修正。由于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独特性,在与中医相伴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一些与对待西医不同的认识观念,这些观念对于区别西医和把握中医自身规律具有重大意义。但也必须看到,有些观念因为把握不够准确甚至理解片面,对研究和发展中医的思维产生了负面影响。所以,在推进中医发展的过程中,除了需要解决思路与方法的问题,还要对已有观念不断进行修正。中医界对以下几种观念的认识就有讨论的必要。

  “慢中医”观念

在与西医的比较中,人们发现无论是治疗节奏还是疗效,中医都表现出了一个“慢”字,于是社会便有了“慢中医”的称谓。的确,客观比较,中医在很多地方是比西医慢。但是,这是否说明中医的本质就是慢?就是快不起来?显然不是。中医本来就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大法,“急则治其标”就是应对紧急病情而快速救急的法则。在古代医籍中,无论针灸还是汤药,效如桴鼓的案例并不少见。“慢中医”作为一种社会认识被接受时,便成为一种观念,就不易改变了。不仅如此,中医界有人还将这种“慢”当成了一种优势,所谓“慢工出巧匠”。巧在何处?巧在中医治病求本,所以需要时间,需要慢慢调治。君不见时代在发展,节奏在加快,时间如此金贵的当下“慢”已与现代人的生活标准不相符合了。为什么中医的市场需求出现下降,为什么连农民看中医的比率也不如以往,原因不难想象。

“慢中医”观念的弊端在于让中医自己也没有了“快起来”的念头,自己也认为不如西医快,这才是可悲的。由于“慢中医”观念的长期影响,中医研究很少有关于中医“增快疗效”的内容,虽然出现了一批从剂型改革加快疗效的药物,还是因为发生个别问题而引来种种责难和质疑。其中有技术问题,但也不能排除观念方面的因素,似乎中医只能靠汤剂来慢慢调治,快就必然出问题。无怪乎总有人说中医只能治疗一些慢性病,一遇到急症就束手无策。古人尚且有立竿见影之效验,现代中医怎么就不能在提高疗效速度上有发展呢?

治病求本是中医的优势,但不能因为治本就得慢下来,“慢”会使优势变为劣势。从本治疗与慢没有必然的联系,“缓则治其本”,只是说病情不急时可以从本而治,并不是说从本而治,疗效就一定慢。“非典”盛行时期,应对突如其来的病势,中医同样发挥了快速救急的作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疫情,承担防治重任者都是中医。为什么在治疗一般疾病时,中医就慢了下来呢?中医必须破除已有观念的禁锢,让中医的疗效也快起来,只有快进来,才能凸显中医的优势,才能强大中医的优势。

  “动态辨治”观念

“辨证论治”的优势不仅在于它具有辨证性,还在于它具有“动态”的认识观,治随证变,动态调整。应该说,动态辨治是中医的重要特色之一。但是,由于过分强调辨治的动态性,似乎中医的“证”始终处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不稳定状态,没有稳定的规律可循。像有人认为的那样,中医治病法无定方;甚至有人竭力反对将中医的病证进行分型,认为这样违背了中医的动态辨治观,会束缚中医灵活多样的辨治思路。这是对“动态辨治”思想的机械理解。由于这一观念的长期影响,中医的证型研究始终处在一个有争议的状态,使更为深入、更为规律的东西难以呈现出来。

从哲学上看,物质既是运动的,又是静止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因为事物的相对静止,使事物具有了稳定的性质和确定的状态,人们才能区别和认识它们。如果事物瞬息万变,万物都像一股不可名状的旋风,世界就无法认识。”同样,疾病在总体上是不断变化的,但也存在相对静止期,伤寒病的六经辨证、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都说明在疾病发展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状态,因为有相对静止,伤寒病和温病才能表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才有了不同的辨治类型。

认识疾病发展中的相对静止,才可能对疾病不同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研究,才有条件去认识和把握疾病不同证型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疾病在相对静止阶段不是说停止了运动,是指其变化只表现为一种量的积累,还保持着自身性质的稳定性,未发生本质的改变。如果疾病的性质没有相对稳定阶段,便不会有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治规律的发现。因此,既要动态地把握疾病的发展,又要认识到疾病发展中相对稳定的静止阶段,在动态发展中把握疾病证型的变化规律。当我们理解了事物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就不会再对证型的存在产生怀疑和争议。只有对证型有了深刻认识,才能从更深的层面上把握疾病发展的总体规律。也只有精准地把握了证型的病机关键和靶位,才能形成稳定而高效的方药。

  “个体差异”观念

一首方能否适用于患者群体,答案是有争议的。因为中医向来强调因人因地治宜,尤其强调“个体差异”,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和优势。所以,不少人认为患者个体不同,用方也不同,一方用于多人,是不符合辨证论治根本精神的。为什么历代名方大多闲置而少有人研究,因为个体差异,什么方都要加减,都要拆开用,原方研究意义不大了。于是逐渐形成一个普遍认识,一方统治多人,是中药西用。

病之所以为病,是因为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特征表现。符合这些特征表现的,就可以用相同的方法治疗。不同人患有相同病证,首先具备的是疾病的共同证候特征,然后才是个体差异。也就是说,在主要特征上患者群体的表现是一致的。这就为“一方统治”建立了基础。主要证候反映的是疾病的主要病机,是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是抓住了疾病的根本。除了青蒿素外,又如丹参滴丸、清开灵注射液等,都是“一方统治”的代表,而且效果显著。中药研究,注重个体差异是中医特色,需要弘扬,但是,也不能因此否定“一方统治”的事实。历代名医为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有效方剂,束之高阁是极大的浪费。要客观地看待共性与差异的关系,共性是主要的,差异是次要的,不要将差异与共性的主次关系颠倒。要善于研究病证的主要矛盾,善于研究病证的共性,让沉睡千年的古代名方重新发挥应有的作用。

总之,传统观念在维护中医特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不能片面和僵化,随着认识的深化需要进行不断修正,只有如此,才具有鲜活持久的生命力。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膏方在中医外科中的应用

下一篇:间隙组织液说与疏通经络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