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医案心得正文

中医药国际标准化五个关键点

中医药能冲破各种障碍传入世界140多个国家,不仅因为它符合人类回归自然的潮流,能解决一些现代医学无法解决的问题,最根本的是中医药无可质疑的临床疗效所表征的科学性。然而,要国际化到全球接受和公认,则必须符合国际标准化原则。“标准”既需要称谓的统一,计量的统一,原则的共守,贯例的遵循,更需要学术整体形态的符合。因此,实现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既是解决“桥梁”问题,也向中医药学术提出了全面的适应性整合问题。笔者认为,在“桥梁”构建和对学术进行适应性整合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5点:

体与用

标准化的目的是便于把自己的学术输出。“标准”是世界各国的,而所输出的却是我们自家所独有。若为了适应“标准”而抛弃自己最独特的东西,谁还会欢迎那种仿效别人而不是迥异于别人的东西呢?中医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向世界发展的资格,而且可以说正是它与现代科学的异质,才有了其独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的基础。所以,保证完整的学术形态(含理论、中药、针灸推拿、正骨等)这个“体”进行输出,应当成为根本的着眼点。而制订标准,符合国际标准化和对这种标准化的适应,则是“用”的层面。这并不是贬低标准化的作用,而是强调须摆正二者的关系。失去了“体”即没有了自身;“体”不能致用,即无法体现价值。

  扬与弃

这里谈扬与弃,当然是以世界的视野和时代的目光为标准的。中医药国际化是“扬”,是要将中华文明中独具魅力的这一瑰宝“扬”向世界,使之惠泽全人类。而面对世界,作为一门崭新的学科的整体输出,其骨架和轮廓很重要,因此,应当首先成为“扬”的重点。如扬中医学世界独无仅有的特色,扬较之于西方医学自身所具有的优势,扬整体恒动的哲学观,扬以人为本的诊疗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就是将这些框架内的东西,诠释成外国人学得懂、用得会并能参与研究和发展的具有普遍价值的知识体系。至于“弃”,除了要弃掉糟粕和虽不一定是糟粕、但无法与时代语言沟通的部分,在标准化进程中,还要注意解决与其他学科难于通约的问题。此外,对于用语艰涩、称谓混乱、思维过度依赖比附、药物品种驳杂、对其有毒有害物质重视不够等问题,亦需注意解决。在认真进行“扬”与“弃”的过程中,使整个学术体系,既彰显特色和优势,又合于时代步伐。

  守与创

中医药通向世界,必将同各学科产生碰撞和交融。“守”指中医药学在参与碰撞和交融时需要坚持和护卫的学术髓核。如将人和自然紧密联系进行观察的“天人合一”观,将病人放在气候节令、地理环境、生活状况、心理情感、秉赋类别、社会地位、经济水平等全方位进行思考的整体观;将病情放在动态变化中进行考察的恒动观;将疾病进行具体分析的辨证论治;独特的方药疗法,针灸疗法、推拿按摩、正骨手法等都是中医药学的髓核,是需要加以守护的。但这种“守”并非一成不变的全面传承,而是需要创新,需要发展,需要对时代的适应。由于中医药学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域,因此,在标准化时,除接轨的“硬”条件外,对学术标准的制订,具有一定的主动权,在运用这种主动权进行标准制订时,“创”的重点似应放在以下两点上:首先,“创”的内容应包括:在医学实践活动中,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新的理论分析和理性解答;对疾病的产生以及预防、治疗的规律和变化趋势作新的揭示和预见;对固有经验和现实经验作新的理论升华,对治疗手段作改良和拓展。其次,“创”的另一个重点是,中医以中国特殊的人文形式反映医学科学内容,有不准确、不清晰、不直接的缺点。因而,可验证的疗效部分中国人、外国人都能接受,但超出了直接经验认识,中医学的概念、范畴和理论,因多属人文范畴,外国人很难理解,因而,在“创”时应着力加以解决。

  适与融

“适”,指中医药学要进入世界领域,而且要在世界科学之林中扎根生长所要求的适应性变革。无个性,无特色,无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当然是不可能进入世界科学之林的,而进入后茁壮成长,开花结果,则首先要求自身对“气候”、“土壤”的完全适应。也就是说被世界医学界、科学界所认同,被各种民族、各种肤色的人所接受。这种适应过程也许是理论体系在恪守髓核前提下的解构和重构。它要求大至从理论框架、思维方式、辨证方法,小至计量单位、书写顺序,表述习惯的全面适应。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得到传播和应用。然而,“适”,还仅是总体目标的第一步。它最终的目的是“融”,即不被当作“异类”而融入到世界科学体系中。这种融入当然不是自身特色和个性的丢失,或者仅仅是独特治疗作用的被利用,而是以完整的体系,鲜明的形象独立于科学之林。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则如海陆空军间的关系一样,分之自成体系,作用分明,特色各异,谁也代替不了谁;合之协同作战,都是战斗力量。

  知与行

这不仅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在中医药国际标准化问题上,它其实是一个步伐问题,速度问题。因为从中医传播的速度、范围、势头等,不难看出世界人民对它的欢迎和渴望。而泱泱大国日益显赫的国际地位,也要求自己的优秀文化对世界产生相应的影响。就中医界而论,也希望乘千载难逢之机把学术推向全球。因此,可以说中医药国际化,“知”已经不成问题。但在“行”的问题上,情况则不容乐观。因为要作的工作太多了:中医整体队伍急需培养知识更新意识;中医理论队伍要推进理论的解构与重构;中医临床要首先将疗效显著的方剂通过标准化要求,推向世界;中医教学要加速培养国际化人才和帮助国外中医教育的发展;中药要完成品种的规范,命名的统一,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问题的解决;翻译队伍要提高专业学术水平和翻译水平;中医药学术团体要及时了解世界信息,迅速铺路搭桥;卫生行政特别是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加强政府间对话,促进各国关于中医药法律法规的诞生。这一切或刚刚起步,或正在攻关。现实的情况是,有的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或者说还未提上议事日程。如中医整体队伍知识更新意识的培养。这类问题不解决,队伍尚且不能对“标准化”适应,学术适应进程必受影响。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正确理解和整合伤寒与温病

下一篇:间隙组织液说与疏通经络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