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中医药理论体系的认知方法,使临床合理使用并发挥治疗作用的西药具有中医理论内涵是可行的,此即“西药中药化”。通过该工作的开展,有益于西药的更合理使用,有益于中药理论体系的发展,有益于医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因此,应该通过中医的思维和认知方法去逐步开展“西药中药化”工作。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存在着中医学和西医学两个医学体系。鉴于这两个医学体系的理论构建存在着许多差别,因此治疗疾病的药物就有了中药和西药的区别。自从近代的中西医汇通学派代表医家张锡纯创制“阿司匹林石膏汤”后,近百年来“西药中药化”这个话题一直被中医药界的部分学者所关注。
所谓“西药中药化”是指在中医理论体系指导下,按照中药药性理论给西药赋予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功效主治、配伍禁忌等性能,将其纳入中医药理论体系,在临床实现理、法、方、药下的辨证用药。面对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的需要,笔者对“西药中药化”进行了一些思考,不妥之处请同道商榷。
“西药中药化”具有可行性
“西药中药化”就是使西药变为中药。对于中药和西药的概念,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应当结合不同的医药学体系来划分。以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术语表示药物的性能和功效,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的药物,称作中药;以现代科学术语来表示药物的性能和功效,并能按西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的药物,称作西药。因此,临床用于治疗疾病的具体药物,其中,西药属性划分是由指导其应用的理论体系所决定的。中医学是一个开放的理论系统,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通过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指导,着眼于对宏观世界的认识,不断吸收着同时代的先进科学技术和外来医药知识,与具体的医疗实践相结合,逐步积累着临床经验,促进了自身独特理论体系的发展。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则是在“临床有效-中医归纳-临床验证-理论确认”这一认知模式的指导下,随着历史的前进和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不断在进行着积累。
在中药学发展史中,外来药品西洋参、番泻叶、藏红花、犀角等成为了中药,药物品种从《神农本草经》记载的365种到《本草纲目》记载的1892种的数量变化,张锡纯提出的“阿司匹林味酸性凉,最善达表,使内郁之热由表解散”等,均说明了这种情况。因此,面对目前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发挥有效治疗作用的诸多西药,只要通过中医的临床实践进行逐一认识和归纳,并经过临床验证而获得相应的中医理论确认,就会成为中药,也就是实现了“西药中药化”。
“西药中药化”的作用和意义
1.有益于西药的更合理使用 西医学以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等现象,着眼于纠正解剖局部和微观的病灶。在该理论指导下形成和使用的西药多注重于对局部微观病变和理化指标的改善。人体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局部与全身之间发生着密切的联系,某一理化指标通过体液循环对周身都会有所影响。因此,应用某一具体的西药在治疗疾病时,在对局部微观病变发生作用的同时会影响整个机体,在对某一理化指标发生作用的同时会使全身发生一些变化。同时,西医药理论基于理化等自然科学的可检验指标对群体的探索较深入,而对于还具有人文科学色彩的患病个体则认识有所不足。中医药学在发展过程中立足于整体观念的指导,更多关注于对患病机体的整体认识,而且还通过辨证论治的手段注重于个体特征的把握。因此,通过“西药中药化”,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发挥局部治疗作用的西药对整体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发挥群体治疗作用的西药针对个体所具有的差异性。从而避免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使西药的临床使用更加合理化。
2. 有益于中药理论体系的发展 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应该是在继承中进行创新。但继承和创新的前提是立足于该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指导思想。近百年来,中医药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虽然与西医药主动或被动传入后占据医疗市场直接冲击作用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中医药学缺乏理论上、方法学等方面知识的更新,缺乏用中医药学观点去认识客观存在的广泛与医药学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问题,没能把这些先进的知识吸收到中医药中去,使自身得到丰富和发展。中医药要发展,必须走自己的路。没有了整体思维的指导,缺失了辨证论治的观念,不但不能很好地继承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理论,更谈不上在新时代创新和发展中医药。目前,虽然西医药理论体系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主流医学,但是如果我们立足于中医药这一开放性的理论系统,变换一下研究思路,用中医的眼光去看西医药理论,将中医药优秀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运用于“西药中药化”的研究,会丰富和发展中药理论,符合我国《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号召实现的目标。
3.有益于医学理论的发展 面对目前存在的中医学和西医学理论体系,都需要去进一步的发展来实现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和整体与局部的统一。让上述两种医学理论体系按照自身原有的模式去探索和发展,往往需要在摸索中艰难的缓慢前进。通过“西药中药化”的逐步开展,原有的中医理论体系中宏观、整体的认识会逐步和已有的西医理论体系相联系,为西药赋予了中医药理论后会使其在西医理论体系下出现一些理化指标的内涵,让中医的病机(证型)具有了西医的病理生理状态,从而使中医相关理论客观化和微观化;同时,通过“西药中药化”的认识,原有的西医理化指标和局部病变会对应出现一些中医的病机(证型)认识,使原来视觉中难以相互联系的指标与系统之间出现一些相关性,从而实现西医相关理论的有机宏观化和整体化。如此的两种途径会逐步实现中、西医学的相互发展和融合,促进医学理论体系向前发展。
“西药中药化”的实现途径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法指导下,通过诸多医家对具体疾病的临床实践体悟而不断产生、发展和丰富的。作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治疗疾病的药物——中药,其理论内涵是在“神农尝百草”式的探索和有效治疗药物筛选后,根据疾病状态下中医理论所认识的机体在具体药物应用后的变化而逐步归纳认识的。目前,广泛使用的诸多西药在临床正确选择使用下治疗疾病的有效性是毋容置疑的,这就为开展“西药中药化”工作提供了条件。开展具体的“西药中药化”,应该是在合理使用西药的基础上,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功底深厚、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丰富的中医医师密切观察其使用后相关中医特征所发生的变化(既要认识到该药物发挥的治疗作用,也要认识到该药物所产生的副反应),进行逐一的归纳,并再次进行临床验证以进行理论确认。当然,在开展上述工作的过程中,还应关注西药之间的联合应用现象,借鉴已有的文献资料,并选择合理有效的统计学方法开展临床对比研究。从而使西药具备:①中药特殊性能表述,如性味、归经等;②具中医药学术语的功效表述如清热解毒、疏肝理气等;③配合使用的各药能按中医药学理论组成一个功效整体,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同一物质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属性,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它。面对治疗疾病的药物,按照中医理论体系认识的就是中药,按照西医理论体系认识的就是西药。目前,我们面临着发展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要求,面临着提高西医药临床疗效的要求,更面临着融汇中、西医理论体系发展现代医学的要求。通过“西药中药化”工作的开展,这些任务会慢慢得到实现。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