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医案心得正文

阴阳学说是《内经》辨证思维的核心思想(下)

对立与制衡

阴阳这两个因素作为说明事物的内在关系时,即说明两者之间的对立性,又说明两者的相互制约平衡、互根互用的双层意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一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术。”说明阴阳的对立统一制约作用是万物生成之本,也是生物发生生长之道,若阴阳离则万物灭绝。如《生气通天论》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其强调的是阴阳对立统一,则阴气宁静、内守,阳气固密卫外,才能发挥正常的生长作用,若阴阳失和,对立统一关系破裂,那就如同一年中有春天无秋天,有冬天无夏天,由有温而无凉只寒无热,势必造成严重自然灾害。如2010年南方五省市的南方潮湿地域而出现百年不遇严重干旱,只有燥而无湿,即是自然气候异变的结果。

阴阳制约是阴阳事物协调关系和谐,是阴阳平顺动态平衡。《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即阴阳制约的例证。如某些疾病出现风动神离之征象,必须用镇疼药以制约之,如果阴亢寒胜之病,则用阳热温经之药制约其阴。说明阴与阳、寒与热是互相制约的,也是互相斗争的过程,才能推动事物的正常发展,以维持事物的动态平衡。在生理上也是同样,如《局方发挥》中说:“人身之气,阳往则阴来,阴往则阳来,一升一降,无有穷已”,以气血言,气为阳宜降,血为阴宜升,一升一降无有偏胜,是谓平人,阴阳往来气血升降也是生理上的互相制约。阴阳统一互相制约平衡,存在于中医各个领域,因而是其核心学术思想之一。

动静与消长

动静说明阴阳存在的形式,消长说明变化的状态,阴阳永远处于动静运动变化之中,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而且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如《太极图》所说:“无极生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而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人之生理机能方面,气血、经脉脏腑功能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但身体也是处于相对平静状态,如《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阳为气,阴为味,味为形,形为气,气为精,精为化”,说明形体需要五味之滋养,而形体得五味之滋养后又充实人之真气,真气进一步产生精气,精气又可化生人体的一切功能,这种形、精、气、味不断进行新陈代谢变化是人体静中有动,所以动和静是相对的、分不开的。周敦颐《太极图》中说: “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动不静也”,可见动非不静,静非不动,动静是阴阳运动的存在基本形式,消长是阴阳运动的盛衰状态。在阴阳动态中,总有彼消此长,此长彼消的运动状态,这种状态说明事物的发展盛衰的不断变化的原因,永远处于“阳长阴消”或“阴长阳消”的变化之中。如一年节气的变化,《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说明一年阴阳变化节气的演变。《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为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生长收藏,终而复始”,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是有规律不紊乱的,天有八节的气序,地有五方的布局,因此,天地的动态变化而为万物生长之根本,阳气轻清而升于天,阴气重浊而降于地,天地动静是阴阳的精妙奥秘的变化来决定的,因而能有万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循环往复盛衰变化,而且是永不停止的,人体也是一样处于阴阳动态消长的变化过程。阴阳的动静消长,是事物存在的常态,阴阳永远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如动态失常则可病态,在自然则成过寒过热、水灾、旱灾之类的自然灾害,在人体则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别论》:“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说明阴阳运动不合者阳气过亢而破散分离,则阴气就化随之而消亡,阴阳运行紊乱,刚柔不和,则十二经气就化衰绝,所谓“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升降出入

一切事物有生命的物体都有运动,运动形成可有各式各样,但用阴阳概括可有升降出入。升降是气机在体内的运动形式,出入是内外交流的方式,无有升降出入则生命即停止。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说:“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也,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由于气之升降,互为因果,才能有事物的变化,维持天气,地气正常之流动。若出入升降停息则生命停止。

在自然界阴阳变化更为明显,《阴阳应象大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气,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说明天气阴阳、云雨升降的阴阳变化是自然规律。

对于人体来讲,更是如此。《阴阳应象大论》“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如果阴阳升降失常则出现阳气不升,清气在下则“飧泄”,浊气不降则浊气停聚于上发生“月真胀”,这是阴阳反作的表现。对于五脏气机的升降也是同样,一般正常情况下是肝生左,肺降于右,心火下降,肾水上应,中央为脾土,以流注四旁,若五脏阴阳升降失常,肝气不升,则出现气机抑郁,胁满胀病症;肺气不降则出现喘咳胸闷之症;心火不降则肾水不温出现肾寒阳虚,腰痛之症;肾水不升则心火上炎,口舌生疮,口干,心烦等症,这是五脏阴阳升降无常。阴阳可以表示为内外表里的关系,外为阳内为阴,阴主外出,阳主内入,以构成人体内外的交流,如《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说明清阳之气向外开发以保卫肌体,浊阴精血向内入于五脏,而充养实体以内守。

互根互用

阴阳两个对立因素构成事物生长发育的基础,主要由于阴阳两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特点。即阴以阳为基,阳以阴为本,阴脱离阳不能单独存在,阳脱离阴也不能独自生存,因此称 “阴不离阳”,这种阴阳互根,阳阴不但互相依存而且对方处于不断进行交流,互相补滋的关系叫阴阳互用,双方不断处于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动态关系。如《阴阳应象大论》中“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即阴在内为阳固守,阳在外为阴气固守,在外的阴精基础;阳在外,保卫体表,是为在内的阴精凝聚力量。因此卫外康健精津内固,阴阳互根互用。《生气通天论》也同样论述:“阴者,藏精而起幽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是蓄藏阴精而为阳气发动之根基,阳卫外,保卫体表而使在内阴精坚守,若阴阳不能相互为用,相互制衡则为病态,如《生气通天论》“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说明阴不能胜其阳,阳胜则通血脉流动快而有力,阳气热甚加重病情则出现发狂神精志病。若阴气胜,不能胜其阳,阴经偏胜而使五脏之气机不平衡,阳气失运气滞郁滞为腹胀病。

物极则反

物极则反,是事物发展到极度时,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内经》对于此思想是明确的,《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极作为“穷极”“穷尽”最高点,极点,说明寒达到极点或尽头则转向热;热达到极点则向寒方向转化。临床上两种情况可见于真寒转热证,如各种衰竭之阴寒证而遇感染出现反寒为热证,或偏热证,热极反阴出现各项功能下降,四肢发凉,血压下降,其次也有指真寒假热证,真热假寒证。如姚止庵说:“阴盛之极格阳于外,虚火浮动,躁扰如狂,阴证似阳之类,非真热也,寒之极也;阳盛于内,火闭不通,四肢厥冷,甚则战栗,阳症似阴之类,非真寒也,热之极也,……物极则变”。《灵枢·论疾诊尺》:“故阴主寒,阳主热,寒胜则热,热胜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变即转化,内寒胜之极而变为热,热胜之极而变为寒。

自然界的寒暑往来也是寒转热,热转为寒,是自然的阴阳转化,如《灵枢·论疾诊尺》:“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即重叠或累积,重复即阴寒之气重叠,累积到极点才向相反方向转化,由寒变热。阳热之气重叠,累积到极点就向相反方向转化,内热变为寒。阴阳处于永恒的运动中,事物生化极变的过程也是事物发生发展毁灭而产生新事物的运动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搏,成败之所由也,成败倚伏生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说明事物生长变化的基本过程是由小到大,由盛到衰,事物在成熟时已倚伏衰败的因素,当事物败亡时,也已蕴藏着新生的因素,因此事物发展就是“变”的过程,新事物的产生就是“化”的过程。《素问·天元纪大论》中说:“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此所言极即事物发展到极点,而变为另一样事物,唯物辩证论谓“演变”相应。所谓“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极”,“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的“重”以及“寒甚则热,热甚则寒”都是事物转化的条件。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对立与制衡、动静与消长、升降出入、互根互用、物极则反等,这些理论具有辩证法思想,基本反映事物动态平衡和发展盛衰的哲理过程,也是中医的思想方法论,我们应该深刻研究。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辨治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