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中医诊断中医问诊正文

中医问诊之问疼痛

疼痛是患者常见的自觉症状之一,.可发生于机体的各个部位。疼痛的病机不外虚实两端,属实者,多因感受外邪,或气滞血瘀,或痰湿阻滞,或食滞虫积,阻滞脏腑经络,闭塞气机,使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即所谓“不通则痛”,属虚者,为气血不足,或阴精亏损,使脏腑经络失养所致,即所谓“不荣则痛”。

问疼痛应详细询问疼痛的性质、部位及时间等方面,以便于分析疼痛的原因和病机。

(一)疼痛的性质

1.胀痛

痛而且胀,谓之胀痛。多为气滞的主要临床特征,常发生于胸胁脘腹等部位。若胸胁胀痛,时作时止,走窜不定多属肝郁气滞。胃院胀痛,兼喜热恶冷,多为中焦寒凝气滞c 但是头目胀痛者,多见于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

2.刺痛

疗痛如针刺之状、谓之刺痛。是瘀血疗痛的临床特征之一。瘀血停着,经络闭阻不通而致刺痛,故凡瘀血停留之处,匀可以出现刺痛。如肝血密阻不行可见胁肋刺痛;胃痛日久不愈,久痛入络,可出现胃脘刺痛,头部外伤,瘀血停着,可出现头痛如刺。刺痛的疼痛范围较小,且常固定不移。

3.绞痛

痛势剧烈,如同绞割,谓之绞痛。多为有形实邪闭阻脉络,或寒邪凝滞,气机闭阻所致。临床如心脉瘀阻不通的心绞痛;蛔虫七窜钻胆或砂石阻塞于胆的胆绞痛,阴寒内结胃肠,阳气闭阻的绕脐腹绞痛等。

4.重痛

疼痛且有沉重之感,谓之重痛。常见于头、四肢、腰部,多因湿邪因阻气机所致。澄性重浊而粘滞,湿阻经络,气机不畅,故症见沉重而痈。若湿困于头,则头重如裹;湿困四肢,则四肢沉重疼痛。

5.灼痛

疼桶且有灼热感,谓之灼痛。多因火邪窜络或阴虚内热所致,故常有痛处喜凉怕热的特点。如胃火炽盛,则胃脘灼痛;肝郁化火,则胁肋灼痛。

6.冷痛

疼痛且有冷感,谓之冷痛。多因寒邪阻络,或阳气不足,脏腑经络失于溫煦所致,故痛处常有喜暖怕凉的特点。如寒凝胞宫,则小腹拘急冷痛;肾阳虚,则腰部冷痛。

7. 掣痛

抽掣或牵引作痛,由一处而连及它处,谓之掣痛,也称为引痛、彻痛。多因筋脉失养或阻滞不通所致。临床如寒滞肝脉,可出现少腹牵引冷痛;心脉痹阻不畅,而见胸痛彻背。

8.游走痛

疼痛游走不定,无固定部位,谓之游走痛,亦称走窜痛。多因风邪侵犯经络或气机郁滞所致,例如风邪痹阻关节经络,则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肝胃气滞,则院胁胀痛而游走不定。

9.隐痛

隐隐作痛,痛势较缓,绵绵不休,或反复发作,谓之隐痛。多因气血不足,或阳气虚衰,阴寒内生,脏腑经络失于涵养、温煦,是典型的“因虚致痛”。如脾胃阳虚的胄院隐痛;气血亏虚不能上荣于头的头痛等。

10空痛

疼痛且有空虚之感,谓之空痛。多因精血亏虚,经脉、组织器官失其充养所致。如肾精亏虚,髓海不足之头空痛,妇女血虚,经后胞脉失于充养之小腹空痛。

11.酸痛

疼痛且伴有酸软无力之感,谓之酸痛。多因脏腑经脉失于濡养,或湿邪困阻,经脉不畅所致。如肾虚腰府失养之腰酸痛;风湿侵袭肌表之肢体酸痛。

(二)疼痛的部位

人体的各个部位,都与一定的脏腑经络相联系,所以了解疼痛的部位,可以了解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1.头痛

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脑为髓海,肾主骨生髓,髓聚而为脑;十二经脉之气血皆上注于头。所以,无论外感时邪、脏腑内伤,皆可引起头痛。根据头痛部位、性质的不同,可以辨别病在何经以及病性的寒热虚实。

(1) 以头痛部位识病在何经:由于各经络在头部循行路线不同,所以不同部位的头痛反映不同经络所在口如前额部连眉棱骨痛,属阳明经头痛,因为足阳明经循发际至额颅,行于前头部及额部,故犯阳明经可引起前额痛;两侧头痛,并连及于耳部,属少阳经头痛,因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毗,上抵头角,行侧头部,故邪犯少阳经可引起侧头痛;后头部连项痛,属太阳经头痛,因足太阳膀胱经从巅入脑络,还出别下项,行于后头及项部,故邪犯太阳经可引起后头痛;巅顶疼痛,属厥阴经头痛,足厥阴肝经连目系,与督脉络于巅,行于巅顶部,故邪犯厥阴经可引起巅顶痛;头痛连齿者属少阴经头痛,因足少阴肾主骨生髓充于脑;若头痛昏沉,腹泻,自汗者,属太阴经头痛,因脾属中州而主升,脾虚则清阳不升,故头痛昏沉。

(2) 以头痛性质辨外感内伤:外感头痛,一般起病急骤,病程较短,痛势剧烈,且痛无休止,其证属实。多因外感风、寒、暑、湿及火邪上扰清窍所致。若病人头痛连项,痛无休止,兼见恶风畏寒,遇寒加剧,此属风寒头痛.因风寒袭表,阻遏太阳,经气不利所致;若病人头胀痛怕热,兼见发热恶风,面红目赤,此属风热头痛,因风热之邪外袭,上扰清阳所致;若病人头重痛如裹,兼见肢体困重,胸团纳呆,属风湿头痛,是外感风湿之邪阻遏阳气,清阳不升所致。

内伤头痛,一般起病较慢,病程较长,其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多属虚证。若病人头痛绵绵,时发时止,遇劳而甚者,属气虚头痛,因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脑府失养所致,如病人头痛眩晕,绵绵不休,面色不华,属血虚头痛,因营血亏虚,不能上荣,清窍失养所致;病人头脑空痛,每兼眩晕耳鸣,腰膝酸软者,属肾虚头痛,因肾精不足,髓海不充所致;若病人头目胀痛,两测为重,兼见眩晕,心烦易怒,面赤口苦,此属肝阳头痛,为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所致。

2.胸痛

胸属上焦,心肺藏于胸中,为宗气所聚之处。胸部疾病,多属心肺疾患,因为心主血,肺主气,各种内外因素导致胸部气机闭塞,经脉不通面发生胸痛,所以掌握胸痛的性质及不同兼症,有利于分析胸痛的原因。

(1) 胸痹:胸痛憋闷,痛引肩背者,为胸痹。乃因胸阳不振,袚浊内阳,或气虚血瘀,心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2) 真心痛:胸痛彻背剧烈,痛如针刺刀绞,甚则面色青灰,四肢厥冷,此为真心痛。是因心脉急骤闭塞不通所致。

(3) 肺阴虚证:胸痛,咳时加剧,兼见潮热盗汗,咳痰带血,属肺阴虚证。是因阴虚化燥生热,虚火灼伤肺络所致。

(4) 肺实热证:胸痛咳喘,高热面赤,咯铁锈色痰,属肺实热证。是因外感风热犯肺,肺失宣肃所致。

(5) 热毒蕴肺:胸痛,咳吐脓血痰,其味腥臭,属肺痈。是因热毒蕴肺,气血瘀结,肉腐成脓所致。

(6) 气滞胸痛:胸胀痛走窜,时作时止,急跺易怒,善太息,属气滞胸痛。是因情志郁结不舒,胸中气机不利所致。

(7) 血密胸痛:胸部剌痛,固定不移,入夜尤甚,属血瘀胸痛。多因跌仆外伤,或气郁日久,瘀血阻滞胸部脉络所致。

3.胁痛

乳下两旁至肋骨尽处,谓之胁;肋骨尽处之下,谓之季胁。右胁为肝胆所居,肝胆经脉循行分布于两胁,所以胁痛多属肝胆及其经脉的病变。此外,亦可见于悬饮及气滞血瘀等病迁。

(1) 肝胆湿热:胁痛脘胀,身目发黄,溲赤,纳呆呕恶,此属肝胆棍热,乃因湿热侵犯肝胆,肝胆失于疏泄、调达所致。

(2) 肝气郁结:协肋胀痛,走窜不定,胸闷太息,易怒,属肝气郁结。因情志不舒,肝失调达,气机郁滞所致。

(3) 肝火郁滞:胁肋灼痛,兼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多属肝火郁滞,为气郁化火所致。

(4) 瘀血内阻:胁痛如刺,固定不移,属瘀血内阻。多因跌仆闪挫,或气郁日久,或肝胆湿热久居不去,络脉不畅,瘀血阻滞所致。

(5) 悬饮:胁肋胀痛,患侧胁间饱满,咳唾引痛,转侧不利,属悬饮痛。为饮停胸胁,脉络受阻,气机升降不利所致。

(6) 肝阴不足:胁肋隐痛,绵绵不休,兼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属肝阴不足,肝经失养所致。

4.胃脘痛

又称胃痛,胃居于上腹中部剑突之下,主受纳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凡寒、热、虚、食积,气滞、血瘀等原因,均可引起胃失和降而发生胃脘疼痛。胃脘痛的部位虽然在胃,而与肝、脾的关系至为密切。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啤升胃降,二者在生理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肝主疏泄,有助于脾胃之气的升降,乃是脾胃完成消化功能的重要条件,如肝失疏泄,肝气横逆则易犯胃乘脾。因此胃痛的原因,还应考虑到肝脾病变逆传胃腑的间接因素。在间诊时既要依据疼痛的性质分清寒热虚实,还应根据疼痛部位与兼症以辨别病变的主要所在。胃脘痛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寒凝胃痛:胃痛暴作,疼痛剧烈,得热痛减,并兼畏寒喜暖,口不渴等,此属寒凝胃痛。因寒性收引凝滞,寒邪直中胃腑损伤阳气,胃脘拘急,胃气阻滞而痛。

(2) 热盛胃痛:胃脘灼痛,兼口干喜冷饮,或消谷善饥,尿赤便秘等,属热盛胃痛。为邪热蕴结于胃,气机壅滞而痛。

(3) 食积胃痛:胃脘胀痛,拒按,兼嗳腐吞酸,不思饮食,大便臭秽不爽,属食积胃痛。为食滞胃脘,胃失和降,气机不畅而痛。

(4) 气滞疼痛: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痛连两胁,嗳气或矢气时舒,每因郁怒而痛甚,属气滞疼痛。因气郁不舒,肝气犯胃而致。

(5) 血瘀疼痛:胃脘剌痛,或如刀割,痛处固定、拒按,或吐血紫黑,大便如柏油,乃属血瘀疼痛,因久痛入络,瘀血痹阻胃络而痛。

(6) 脾胃虚寒:胃脘隐痛,绵绵不休,喜暧喜按,得食则减,兼乏力倦怠,纳少便溏,泛吐清水,此属脾胃虚寒。因脾胃阳虚生寒,胃失温煦所致。

(7) 胃阴不足:胃脘隐隐灼痛,缠绵日久,时有嘈杂,口燥咽干,饥不欲食,乃属胃阴不足。胃阴虚生热,虚热内扰所致。

临床辨胃脘痛,除依据疼痛性质与兼症外,还须参考起病的缓急、进食后的反应,一般而言,凡胃痛暴作,起病急骤者,多属寒积于中或饮食积滞;凡胃病渐发,起病缓者,多属脾胃虚弱,胃阴不足,或肝郁气滞、血瘀。进食后痛甚者,多属实证;饥时疼痛,食后痛缓者,多属虚证。

5.腹痛

腹痛涉及的范围广泛,凡鸠尾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者,皆谓之腹痛。腹部内藏脾、胃、肝、胆、大小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中医问诊之问周身其它不适

下一篇:中医问诊之问汗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