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文人荟萃之地。元代诗人张翥赞曰:“天地有大文,吾蜀擅宗匠。”现代文人郭沫若云:“文宗自古出西蜀。”在中国历代文化长廊中,四川可谓群星璀璨,如汉代的杨雄、司马相如,唐代的李白、陈子昂,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明代的杨升庵等。又“天下文人皆入蜀”,陆贽、杜甫、白居易、陆游、黄庭坚等名人都曾入川。四川人文荟萃,儒医兴盛,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篇章。现以诗词礼赞古代川蜀文人的中医情缘。
李白斗酒诗百篇
酒乃橘泉液,精酿自粮抽。谪仙故里巴蜀,亘古杜康优。醪壮青莲七魄,醴促诗篇百首,豪爽肆情游。将进酒威震,问月大名留。
奇才异,千秋祭,陨星投。行空天马,潇洒狂野竞风流。笔落呼风唤雨,诗出惊神泣鬼,痛饮尽欢讴。怒放李花白,斗酒斥方遒。(《水调歌头·酒仙诗仙李白》)
酒,素有“百药之长”之称,古“医”字,即从“酉”(酒)也。中医的祖典《黄帝内经》中有“汤液醪醴论”专篇,专门讨论用药之道,所谓“汤液”即今之汤药煎剂,而“醪醴”者即为药酒也。我国古代对酒的医疗作用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白酒是由粮食发酵、蒸馏而成,为五谷精华,性温,味辛而苦甘,有温通血脉、宣散药力、温暖肠胃、祛风散寒、振奋阳气的作用。
中国是白酒的故乡,有着上千年的酿酒历史。关于白酒在中国出现的年代,有学者认为中国白酒是元代外来的,1328年元朝饮膳太医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中谈到过一种叫“阿剌古”的酒,称之为蒸馏酒,由印度传入。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有“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认为白酒是我国元代始创。其实,早在北宋时期我国就出现了第一本酿酒制曲的药酒专著,是由北宋田锡所作的《曲本草》。《曲本草》中有“蒸馏酒度数较高,饮少量便醉”的论述。这些都说明白酒的出现要比元代早得多,应该在唐代就有蒸馏白酒了。
唐诗当中诗酒不分家,对于古人而言,诗与酒乃天作之合,品酒吟诗谓之大雅。诗与酒融合的最高境界,当属酒仙诗仙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今之四川省绵阳江油市西南15公里青莲镇。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有李白纪念馆。
诗可言志,酒尽豪情,浪漫主义的诗仙将其带入了最高境界。诗圣杜甫称赞其:“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将进酒》中“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成为诗酒的千古绝唱;李白《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被宋代大才子苏东坡借用,便有了《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可见李白诗句的魅力所在。
李白诗中豪放不羁的个性和鬼斧神工的艺术,为后人们创作出了惊世骇俗、万世不朽的诗篇。犹如天马行空,正所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语),“言出天地外,诗出鬼神哀”(皮日休语)。词的末尾一句借用了李白少小之时与其父母对诗“李花怒放一树白”的诗句,“怒放李花白,斗酒斥方遒”。
杜甫种药扶衰病
浣水蓉城觅杜公,朱墙竹影草庐穹。柴门照壁陵工部,花径回廊野老翁。药圃春播苗翠绿,草堂秋获果殷红。济食邻友贻宾客,诗圣堪如种药农。(七律《咏草堂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创作了1400多首诗。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称“成都草堂”。杜甫在此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了诗作247首。他的诗除了对人间疾苦的描绘,忧国忧民的叹息外,还有绕不开的中医药情怀。
杜甫的身体不好,正如他在诗中所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酷见冻馁不足耻,多病沈年苦无健”(《病后遇王倚饮,赠歌》)。也许是杜甫深受疾病的摧残,所以他开始在草堂周围种植中药。“近根开药圃,接叶制茅亭”“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他种了不少中草药,如丁香、女萝、决明子、葳蕤(玉竹)、薤白等,在《佐还山后寄三首》诗中曰:“几道泉浇圃,交横落慢坡。葳蕤秋叶少,隐映野云多。隔沼连香芰,通林带女萝。甚闻霜薤白,重惠意如何。”描写了杜甫药圃中的景物。他种药除了自己用还济食邻人友朋,“种药扶衰病”(《远游》),“药许邻人劚”(《正月三日归溪上有作,简院内诸公》),因此常有人向他讨取中药。一代诗圣在草堂除了留下千古绝唱的诗歌,还有一段挥之不去的中医药情结。
乐天劝君莫贪寿
一代诗魔缘有情,三年留滞在江城。百诗梦系巴山地,千载情集醉圣亭。抨药弊,正医风。服食丹汞命悬空。静心若水神仙貌,福寿延年赞白公。(《鹧鸪天·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生前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河南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公元818年,白居易由江州司马调任忠州(原四川忠县,现为重庆所辖)刺史。在忠州为官的三年里,白居易公正廉明,深受百姓爱戴。史书记载,白居易任忠州刺史“忠国事,劳民事,劝农生产,鼓励农桑,身先躬行,省事宽刑,怜老爱子,开山修路,植树种花,与民同苦乐”。当接到赦还京师的诏命时,他已深深爱上了这里的百姓和一草一木,先后写了104首咏叹忠州的诗词,可见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他在《别种东坡花树两绝》诗中有:“三年留滞在江城,草树禽鱼尽有情。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忠州人民同样热爱这位好官和诗人,在宋代修建了“四贤阁”(白居易、刘晏、陆贽、李吉甫并称为四贤),明崇祯三年在此基础上修建了“白公祠”,纪念这位曾任忠州刺史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白公祠景观精致,有荷花池、诗廊、诗碑林、醉饮阁、白园和白居易塑像,也有白居易喜爱的木莲树等。
白居易的诗歌涉及多方面、多领域,其中涉及中医药学内容的就达100多首,有养生诗、医理诗等。白居易在其《思旧》诗中对于当时盛行服食丹药以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风气,进行了有力的抨击。他调查丹药的主要原料多为朱砂、雄黄、硫黄、硝石等矿物,长期服用会造成中毒,危害人体健康及生命。他力排众议,宣传丹药对人体的危害,以戒后人,尤其具有意义。《思旧》诗曰:“闲日一思旧,旧游如目前。再思今何在,零落归下泉。退之(韩愈)服硫黄,一病讫不痊。微之(元禛)炼秋石,未老身溘然。杜之(杜牧)得丹诀,终日断腥膻。崔君(崔元亮)夸药力,经冬不衣棉。或疾或暴夭,悉不过中年。唯予不服食,老命反迟延。况在少壮时,亦为嗜欲牵,但耽荤与血,不识汞与铅。饥来吞热物,渴来饮寒泉。诗役五藏神,酒汩三丹田。随日合破坏,至今粗完全。齿牙未缺落,肢体尚轻便。已开第七秩,饱食仍安眠。且进杯中物,其余皆付天。”因此,尽管白居易中年多病,但他仍然活到了74岁,在当时也算得上福寿之人了。
陆贽医方惠黎民
宰相贤能学养钧,铮言直谏历朝尊。雄文智术超王佐,品德才华胜贾神。翰苑宏论传后世,医方集验惠黎民。忠州有幸埋忠骨,兵部宣公陆九君。(七律《咏宰相陆贽》)
陆贽(754—805),字敬舆,吴郡嘉兴(今浙江嘉兴)人,为溧阳县令陆侃第九子,人称“陆九”。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医学家,曾为唐德宗宰相,后遭陷害流放谪居忠州。
陆贽为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进士,中博学宏辞科。唐德宗即位后,陆贽由监察御史召为翰林学士;贞元七年(791年),拜兵部侍郎;贞元八年(792年),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陆贽为相时敢于直言,指陈弊政、废除苛税。贞元十一年(795年),陆贽遭裴延龄诬陷,贬谪忠州,在忠州十年深居简出,抄集药方成《陆氏集验方》五十卷。永贞元年(805年)唐顺宗即位,下诏召回陆贽,诏书未至陆贽卒,时年五十二岁,追赠兵部尚书,谥号“宣”,人称陆宣公。
陆贽的学养才能和品德风范深得当时及后世称赞。唐朝宰相权德舆将其比之为西汉名臣贾谊;苏轼认为他是王佐之才,文辩智术超过西汉谋臣张良。陆贽工诗文,尤长于制诰政论,所作奏议多用排偶,条理精密,文笔流畅。权德舆称其“榷古扬今,雄文藻思”。有《陆宣公翰苑集》及《陆氏集验方》传世。
苏沈良方传后世
眉山望地圣祠寻。重黎民,著医文。良方集验,杏苑更增春。苏沈合编传后世,功独特,效奇珍。文渊学薮震乾坤。拜苏门,敬人神。一家父子,千古仰天尊。豪放东坡风雅颂,才卓异,业缤纷。(《江城子·苏沈良方》)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不仅在诗、词、赋、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造诣极深,而且在医药方面也有较深的研究,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才。北宋末年,佚名编者根据沈括的《良方》(又名《得效方》《沈氏良方》)与苏轼的《苏学士方》(又名《医药杂说》)整理合编而成《苏沈良方》(又名《苏沈内翰良方》)。该书之方剂主要以病因、气血失调、专科及保健为依据,分为治风方、治疫方、治气血方、妇科方、儿科方、养生方等。
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位于四川省眉山市,明代洪武元年改宅为祠,祭祀三苏,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四年在原址模拟重建。三苏祠因三苏父子而享誉中外,三苏父子以其卓越的创造才能和辉煌的文学成就,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清代宰相张朋翮的“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最为贴切。三苏在文学上造诣极深,既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称“凝练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颍滨”,三苏父子立身操守,光明磊落,关心国家命运,同情民间疾苦,成就卓然,彪炳千秋。
陆游集验释迷蒙
自计前缘定蜀公,八年通判在川穹。诗歌体恤忧民意,戎马情倾爱国风。收录医方寻秘奥,选编集验释迷蒙。一腔热血诗人志,千古奇才陆放翁。(七律《咏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通晓医学,擅长养生。陆游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乾道六年(1170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任夔州(今重庆奉节)通判,淳熙五年(1178年)奉诏回朝,在蜀居住八年,对巴蜀留有深厚的感情,自谓“自计前生定蜀人”。陆游特别重视习武,视其为养生保健的良好途径。他熟谙药草,将自己收集的验方秘录汇集编成《陆氏续集验方》。他通晓医理,养生得法,寿至八十五岁。
陆游晚年退居家乡,一生创作诗歌今存9000多首,内容极为丰富,尽显爱国忧民之情。在陆游的诗词中,名章俊句层见叠出,每为人所传诵,如“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黄州》);“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枕上作》);“位卑未敢忘忧国”(《病起书怀》);“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陆氏续集验方》等。
杨慎研医寻药草
云外飘香溢蜀都,芬芳甜润沁心舒。子栽桂树馨千里,父筑堤河惠万垆。博览医经研素问,遍寻药草济悬壶。流离颠沛他乡殁,化作仙荷艳桂湖。(七律《咏桂湖杨升庵》)
杨升庵(1488—1559),四川新都人,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名慎,字用修。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杨升庵入京会试,殿试进士第一,高中状元,照例授翰林修撰。他本应青云直上,前程似锦,然而他恃才放旷、桀骜不驯的性格,令他颠沛一生,郁不得志。嘉靖三年(1524年),在“议大礼”事件中,杨升庵因直言进谏,激怒世宗皇帝而被贬谪戌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死于云南,终年71岁。
杨升庵在云南35年间,博览群书,精研文史、音韵、词曲、书画、医药、天文、地理、动植物诸学,著作达400余种,《明史》载:“明世记诵之传,著作之富,杨慎为第一。”目前传世仅存《升庵集》《陶情乐府》及医药著作《素问纠略》《男女脉位图说》《何首乌传》《江阴彭氏医录之践》《杂说》等一百余种。
杨升庵在研究文史著述的同时,对各种医籍进行了深入探讨,从古文字学和经纬学的角度考证《素问》,他说:“习医之人必读素问,能解五运六气之说方可行医,否则误伤人命。”并在《素问》与《易经》的理论体系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丹铅续录》中将《易经》诸卦之变化,以心之虚实分属离坎,可补中医理论之不足。杨升庵对中草药情有独钟,尤喜采集和考证中草药,遍游青城山、峨眉山,沧山等名山。据《升庵外集》记载,他在采药的同时,还大量搜集民间单方、验方,并考证了天冬、茜草、五加皮的产地、性味、功用和炮制方法。
杨升庵是四川新都人,“桂湖”位于成都新都区,是杨升庵的旧居,他曾在其花园中“沿堤遍种桂树”,于是便有了新都桂湖。每年中秋前后,满街的丹桂银桂,花蕊飘香,沁人肺腑,形成了一年一度的桂花节。桂湖公园内有升庵祠,陈列杨升庵的著作100余种,4000多卷。在新都饮马河上还有一座500年前的古堰遗迹,这座堰是明代首辅大学士杨升庵的父亲杨廷和捐资修筑的一处农田水利工程,引水灌田,造福桑梓,农乡百姓不忘其德,称此堰为学士堰。新都桂湖还是全国八大荷花观赏地之一,有着悠久的荷花栽培历史。杨升庵不只在桂湖边遍种桂树,还在荷塘中遍种荷花。传统品种自清道光年间以来一直生长在新都桂湖,桂湖荷花以红莲独具特色,花朵硕大,花色红艳,盛夏时节莲叶接天,为一时胜景。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