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清时期,四川医家在多个领域拥有重要的学术地位,成就斐然,构成一幅瑰丽的中医药地域画卷。
唐慎微融汇百家著本草
西蜀蓉城唐慎微,专攻顽疾大名威。勤求博览集方验,继晷焚膏著药规。增品种,绘图徽。传承百载后人随。声播九域功无量,德惠千秋万世垂。(《鹧鸪天·医药学家唐慎微》)
唐慎微(1056—1136),北宋医学家,字审元,蜀州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唐慎微出身于世医家庭,睿智明敏,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其语言朴纳,有“怪医”之称。他为读书人治病从不收钱,只求以名方秘录为酬,因此学者喜与交流,每于经史百家诸书中得一方一药,必录而相咨。经过长年积累,唐慎微收集了大量资料,并依靠这些资料编成了本草史上划时代的巨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规模巨大、内容详博、药物众多、方药并举,是中国宋代以前本草集大成之作,使我国本草从此具备了药物学的规模。该书于1082年编成,共32卷(包括目录1卷),60余万字,收药物1746种、药图294幅,分类系统,论述周详。据统计,该书中共引经史方书240余家,一些重要本草著作如《开宝本草》《日华子本草》《嘉祐本草》等早已散佚,其内容幸赖《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保存下来,这是唐慎微的一大功绩。全书增加方论1000余条,各药之后共附古今单验方3000余首,书中660多种药物是前代本草书中未曾记载的。该书问世后,历朝修刊,并数次作为国家法定本草典籍颁行,沿用500多年。明代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也以此书作为蓝本。
杨子健精通妇儿创新法
雨露丰滋树木芳,千金幼子乃中梁。仁医国术慈婴妇,胎产名篇论护防。妙手春回儿降世,诚心意致母安康。繁花似锦升平貌,护佑根苗万世昌。(七律《妇产名医杨子健》)
杨子健,生卒年不详,字康候,号退修,北宋时青神县(今四川青神县)人,著名妇产科专家。杨子健在医学上精熟《内经》《难经》,并旁及诸家,著有《难经续演》《护命方》和《通神论》等医著。北宋文豪黄庭坚游历青神中岩寺时,曾结识杨子健,相交甚密,并悉读杨氏医学著作,倍加赞赏,还为其《通神论》作序。
杨子健尤精妇产科,在其临床实践中,因感其世收生者少精良妙手,而致痛伤难产,产妇无辜殒命,胎儿横遭夭折,乃于其临床经验基础上,参阅前人有关妇产科学说,编著了《十产论》。《十产论》成书于北宋元府年间(1098—1100),是中国古代妇产科医学上的重要文献,除叙明正产外,还较详细地论述了各种难产(异常分娩)的病因、症状和助产方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专论难产的著作。“十产”,一曰正产,二曰催产,三曰伤产,四曰冻产,五曰热产,六曰横产,七曰倒产,八曰偏产,九曰碍产,十曰盘肠产。在世界医学史上,关于异常胎位转位术,一般认为是16世纪法国医生阿姆布露斯·巴累(1517—1590)所创。但从《十产论》所载的转胎手法来看,我国在这方面的成就则要领先欧洲近500年。因此可以说,《十产论》记载的“转胎手法”是世界上关于异常胎位转位术的最早记载。
田锡草药酿酒得良“曲”
嘉州洪雅瓦屋山,进士良臣诞此源。磊落为官朝野颂,光明直谏古今传。精研酿酒糟曲术,撰著壶觞本草篇。四库全书留后世,名垂青史赞文贤。(七律《咏田锡〈曲本草〉》)
田锡(940—1003),字表圣,嘉州洪雅(今四川眉山市洪雅县)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进士,历任谏议大夫,史馆修撰等。田锡在政治上以敢言直谏著称,在25年的政治生涯中,田锡历仕太宗和真宗二帝,以“谏”闻名,德高望重,满朝颂服。
除为官敢于直言外,田锡还是一位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文学家,著有《咸平集》50卷,今已佚。但《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晓岚将明人安磐所集田锡之奏议,以及其诗文合为30卷录入《四库全书》集部,得以保存。纪晓岚在《咸平集》提要中写道:“范仲淹作墓志铭,司马光作神道碑,而苏轼序其奏议亦比之贾谊。为文操笔者皆天下伟人,则锡之生平可知也。诗文乃其余事,然亦具有典型。其气体光明磊落如其为人。”
现代《川派中医药源流与发展》一书记载,田锡曾著《曲本草》。《曲本草》是我国最早介绍“曲”和各种曲酒的专书,也是我国现存的古代专记此事的唯一专著。中国古代已经会使用草药酿酒,到宋代初期,使用本草制曲酿酒的技术进一步提升。田锡将蛇酒、麻姑酒、枸杞酒、菊花酒、葡萄酒、豆淋酒等14种曲酒用曲的情况及酿制方法收录,其中大多为使用本草制曲酿酒的药酒,而且还指出每一种酒之功能和禁忌,充分反映了北宋时期中国制曲酿酒的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它对研究我国古代化学、酿造学、药物学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史堪医门进士两不误
眉州望地出名门,进士郎中郡守身。不慕鲲鹏高展翅,倾心草药暗凝芬。名闻紫菀宣通秘,世誉叔微功绩均。史载之方传后世,医林百福并佳臻。(七律《医门进士史堪》)
史堪,字载之,以字行,四川眉州人。约生活于宋神宗、徽宗年间,为政和(1111—1117)年间进士,官至郡守。因用一味紫菀治愈蔡京的便秘证而名闻一时,被誉为和名医许叔微医术不分伯仲,是宋代士人而医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著作《史载之方》,为宋代名家方书之一。该书治病立法,强调“保真祛邪”,重视运气学说,处方用药多有创见,对脉诊也有诸多发挥。《史载之方》共2卷,分31门,兼收医论、医方。医论有四时正脉、运气主病、脉要精微、为医总论、伤寒论等,医方分列大府泄、大府秘、身热、头痛以及治涎、治痢等,方前有论,以症系方。所论疾病涉及内、外、妇、儿各科,载方共90余首。各病论其因证脉治,皆阅历有得之言,于临床多有启发。
史崧献出《灵枢》功甚伟
芙蓉锦苑馥葱茏,毓秀钟灵出史崧。世宇皆知灵素好,凡夫怎晓内经踪。孤篇素问心惆怅,汇辑灵枢梦落空。幸有仁翁捐宝藏,经书合璧德无穷。(七律《史崧奉献〈灵枢〉经》)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灵枢》在北宋初期已大部分亡佚,而北宋哲宗时经政府版行之高丽献本《针经》(1092年)是《灵枢》首次有明确史载的版刻。此后,《灵枢》全本才得以流传于世。《灵枢》在北宋末南宋初又一次失传,南宋绍兴乙亥年(1155年)经四川成都人史崧献出家藏旧本《灵枢》后才得以重新传世。今本《灵枢》即是史崧将哲宗时刊本《针经》易名《灵枢》并加以校勘整理而来。
史崧,南宋医学家,生当南宋初期,仕履无考,锦官(今四川成都)人。史崧潜心医道,精通医学,于《黄帝内经》尤有研究。宋代是巴蜀医家学术发展最活跃的时期,四川成都著名医家史崧,在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献出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八十一篇,校正并音释,名为《黄帝素问灵枢》,据卷首自序:“参对诸书,再行校正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释》附于卷末,勒为二十四卷。”该书由朝廷刊印颁行,为中医学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史载峨眉种人痘防天花
流行痘疹乃顽疴,往昔诸医莫奈何。疾疠一朝侵室牖,阖门万户唱哀歌。峨眉普降消灾露,人痘专防作孽魔。福祐中华容貌美,功传海外丽民多。(七律《咏人痘预防天花》)
从世界疾病史来看,天花曾经是波及面极广、危害极重、流行史甚长的烈性传染病。其病传染性强,危害性大,病死率高,染病后“剧者多死”,幸存者也会在颜面和皮肤上留下永久性凹陷性瘢痕。
自天花传入我国后,人民在同天花作斗争中逐渐创造了一些预防治疗方法。1713年朱纯嘏的《痘疹定论》记载:宋真宗时,丞相王旦之子曾被来自峨眉山的“神医”接种人痘预防天花。从史料记载来看,我国的人痘接种术最迟在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已经开始种痘,并在全国推广。常用的是旱苗法和水苗法,用痊愈后的天花患者的痘痂研细,直接吹入鼻腔或加水调涂鼻腔,达到预防作用。
人痘接种术在当时确为预防天花的有效方法,不仅在我国广泛应用,而且流传到日本、朝鲜、俄罗斯、土耳其、英国等国家,我国人痘接种术的发明在世界医学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1796年英国人琴纳发明了牛痘接种法,1805年传入我国。因为牛痘比人痘更加安全,我国也逐渐用种牛痘代替了种人痘,并改进了种痘技术。
郑钦安善用桂附称“火神”
西汉君如沽酒,晚清姜附扶阳。邛州之地大名扬。槐轩宗学派,夫子指迷茫。医理真传揭秘,伤寒恒论昭彰。火神温补散寒霜。阴从阳主使,阳旺寿而康。(《临江仙·火神郑钦安》)
近代“火神派”首推郑寿全。郑寿全(1824—1911),字钦安,四川邛州(现四川邛崃)人,清末著名伤寒学家。他精研《伤寒论》,认为元气为人身阴阳主宰,人之生命全在坎中一阳,万病皆损于一阳元气,所以治病崇尚仲景六经方药,尤以温热扶阳著称,人称“姜附先生”“郑火神”,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等。郑钦安师从于清代经学大家、一代大儒刘沅(1767—1855)。刘沅家学渊源,四世研究经学,创“槐轩学派”,被誉为“一代大儒”,弟子数以千计,人称“川西夫子”。刘沅著有《周易》《易经恒解》诸作,对易学多有梳理,其医学著作《医理大概约说》内容有望闻问切捷法、医论等 。
邛崃之地,汉代有卓文君、司马相如当垆卖酒,演绎了千古绝唱“凤求凰”;清末又出了善用姜、桂、附的“火神”郑钦安;邛崃在汉晋时期还出一种竹杖,连书圣王羲之得到一支都欣慰不已,可见邛崃非等闲之地。
女医曾懿精医博学为典范
家住青羊浣水西。锦树琪花,荷榭涟漪。丹青文赋美瑶姬。品貌才情,闺秀风仪。研读岐黄探奥迷,景仰吴公,温病称奇。伯渊精粹古欢集,功赛淳于,巾帼名医。(《一剪梅·女医曾懿》)
曾懿(1852—1927),字伯渊,号华阳女士,四川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她出身于官宦之家,在母亲的教诲下,自幼研读经史,擅长丹青、文辞。她精研医学,苦读家藏医书,对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推崇备至。曾懿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史料记载,女子行医,最早始于汉代,当时淳于衍被称为“女中扁鹊”。晋代著名医家葛洪的妻子鲍姑也是有名的医生。在所有古代女医中,清代的曾懿可算是最为杰出的一位。
曾懿20岁与江南才士袁学昌(号幼安)结为连理。袁学昌为江苏武进人,才学出众,曾懿与之结合后,曾宦游闽、皖、浙、赣等省凡二十余年,其间夫妻朝夕讲求,风雅唱和,使曾懿在文学和医学方面皆有长进。1927年冬,曾懿卒于北京,享年75岁。曾懿晚年将自己的思想和学识编成《古欢室丛书》,流传至今。诗词方面也有《古欢室诗词集》存世。
咨询电话:010-87876186